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改革创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唐亚林: 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中国民主的新进展与新创造,拓展了中国民主的实践场域与理论形态,既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鲜明标识,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国家形态、民主形态与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作为中国民主在新时代的新进展与新创造,让人民当家作主有了体系化的制度保障,使得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强调把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还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有效推动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人民当家作主全面、真实、完整地落到实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过程中,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根据本国国情、人民的意志和现代化的要求,创造出的现代民主实践运作新形态,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
【牛瑾:深化改革创新,扛起经济大省责任】
牛瑾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经济大省再次被赋予“挑大梁”的重任。经济大省,始终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是新业态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策源地”,具备投资项目多、市场体量大、开放水平高的发展条件,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主引擎”作用。经济体量大,意味着需要更大、更持久的推动力。今天的改革创新,改的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困难和挑战面前,经济大省尤需在改革创新上下足功夫,解痛点、疏堵点、治难点,才能压得稳走得实。 突出放大比较优势的改革创新,突出彰显各地特色的改革创新,突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改革创新,突出注重精准和实效的改革创新,经济大省率先探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激发向前的推动力,为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作出经济大省的贡献。经济大省干字当头、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勇挑大梁,充分发挥排头兵、领头羊作用,其他省份各展所长、奋勇争先,中国经济一定能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摘编自《经济日报》
【吕红: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中国的时代担当】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全球气候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强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剧,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充分彰显为人类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与大国担当。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崇高目标,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根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警惕和抵制“伪多边主义”。以贡献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为责任担当,以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向世界分享发展机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合作典范。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林贤明:坚定历史自信,推进文化自强】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林贤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认清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性,强化历史认知,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历史主动,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根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才能更好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更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与文化相互成就,对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充分接受、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充分信任,生成了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高度统一。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国和世界,深刻把握历史发展逻辑和文化建设规律,将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高度统一起来。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文化自信自强置于大历史观,站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立场,在贯通古今中凝聚文化自信、在融通中外中增强文化自觉、在开放包容中推进文化自强。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郑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