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科技创新”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搭建科技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够将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利于发挥企业在全链条创新中的作用,是发挥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黏合甚至牵引作用的焦点,有利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看到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企业“从0到1”的基础研究占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主导或整合国内外产学研创新资源能力不足,制约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因此,要将更多创新资源配置到科技领军企业,增强其向前贯通创新链、向后链接产业链、纵向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能力。加强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全过程全链条创新,为那些正在发展壮大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宽广舞台,促其舒枝展叶、茁壮成长。要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作用,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强化“专精特新”培育力度、对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作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
多举措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深度发展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在《光明日报》撰文强调,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暴发,源自中国AI发展的系统性支撑,也源自政府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引发全球关注,不仅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更折射出技术、经济、社会与国际关系交织的复杂图景。其背后透露出以下关键信息:首先,在技术突破与创新方向上,打破了“算力至上”的神话,标志着从“堆算力”向“拼算法”的技术范式转移。同时,开源生态重塑了技术扩散的路径,“开放创新+本土标准输出”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技术治理提供了全新范式。其次,在行业生态与经济效应方面,带来了显著的行业连锁反应。如成本骤降加速行业洗牌、创业生态普惠性升级,为中小企业在巨头夹缝中突围提供了样本。最后,在国际竞争与全球治理方面,加剧了技术标准话语权的争夺,展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精神、产业应用实力和技术突破能力。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多重大成果的产生,应加快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群;强化应用场景落地,针对下游应用场景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
摘编自《光明日报》
以科技创新驱动生物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
生物经济作为依托生命科学突破与生物技术革新而崛起的新经济形态,在塑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展现出独特势能。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彧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由创新驱动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范式,具备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特征,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实践载体。生物经济技术密集性、产业渗透性与生态友好性特质,不仅契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更通过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等底层技术突破,重构农业、医疗、能源等领域的生产函数。在生物经济2.0时代,我国呈现出“三维动力”与“四重约束”并存的特殊格局,这种复杂态势要求我们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方程式。当前,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生物产业原创能力仍较为薄弱,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生物伦理与生态安全双重导向机制,在生物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生命至上、科技向善等价值引领。近年来,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应当在充分尊重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在推动生物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资源、协同作战,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形成多链融合的产业可持续创新生态。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注人工智能 革新创新人才培育方法
培养算法无法复制的创新思维,塑造代码不能替代的人文精神,这是AI给人才培养的深层启示。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表示,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可实现“四链”的有机衔接。近一两年,人工智能(AI)热度持续攀升,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教育发展。当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AI能够完成课程作业、论文初稿、编写代码等任务时,大学教育站在了重塑育人模式的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AI为高等教育带来诸多机遇。它使教学效率大幅提升,教育资源获取更加便捷,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为个性化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AI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师资能力要求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要求。AI赋能的教育是文化、劳动力和技术之间的深层次协同变革,凸显了人才需求及育人模式的巨大变化。重塑、优化教育资源与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当务之急。要完善评价体系,释放创新活力,倡导过程性智能评价,通过采集学生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全流程数据,更真实反映学生成长轨迹。AI浪潮下的人才培养不能止步于工具理性,更需价值理性的引领,需警惕滑入“技术至上”陷阱。在传授AI相关技能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科技伦理建设,将科技伦理、哲学思辨、人文修养、艺术审美等纳入必修课。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郑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