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春节后DeepSeek走红以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类创新频频涌现。从消费端到产业端,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工智能”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人工智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戎珂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使人工智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必须加强人工智能治理、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一是构建多层次技术生态。要打造涵盖算法框架、算力资源、数据要素的通用技术池。在此基础上,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向垂直领域深耕,将通用能力转化为适配垂直行业应用场景的专用技术模块。二是深化开源开放。要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构建语料开放、模型开源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模型、算法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同时,持续倡导包容开放,鼓励更多开发者投身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转化与应用。三是筑牢信任基石。要秉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原则,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规范及问责机制,确保技术发展以造福人类为初衷。四是加强国际治理和合作。要推动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共同加强人工智能战略对接和政策交流,倡导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标准和伦理规范,合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合作推动数据依法有序自由跨境流动,推动建立兼顾安全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详情】
人工智能助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消费生态
当前,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深度重构消费市场的运行逻辑。传统消费模式中供需错配、体验割裂、资源浪费等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下逐步得到缓解。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吴文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从需求洞察到供给创新,智能革命与消费升级的协同演进,正在催生以人为本的智能消费生态。作为重大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在人的主体性方面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冲击。在消费领域,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培养出人对算法的依赖,降低了消费选择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权力。而数据采集边界的模糊可能压缩作为个体自主权利的隐私空间,也会引起人们的担忧。破解这些困境需要建立技术伦理与经济伦理的双重约束机制。我们既要在开发设计阶段就为人工智能输入人本主义导向的意义价值系统,还要在更多的消费场景中让人工智能积累为人类服务的实践经验。总之,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消费生态,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中坚守“包容与向善”的原则,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并促成人的需要的满足,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更加合理与健康的消费行为中感受到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详情】
把握场景机遇,加快AI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和谋篇布局“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如何把握新场景蕴含的无限新机遇,加快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同海量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成为加速AI发展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引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研究员尹西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在光明网撰文表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任务部署,需要加快产业政策和场景侧改革,以场景为驱动、以AI为引擎、以数据为纽带、以生态为支撑,加快AI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其一,实施场景驱动创新战略,构建“全链+特色”场景体系。实施“场景驱动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计划”,遴选百个国家级标杆场景,形成“全链条贯通、多领域联动”的场景示范矩阵。其二,开发开放超级场景,推动技术—场景精准适配。政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制造业链长企业、国资央企等大规模开放产业场景,同时支持各地政府开发开放城市场景,建设千亿级超级场景,推动建设AI+先进制造终端应用基地,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降低民营AI企业参与门槛。其三,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工业数据要素流通生态。依托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通院等机构,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要素型央企为基础,统筹建设国家级工业数据集团,打造工业数据枢纽平台,支持跨行业、跨区域数据融合应用,并通过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吸引工业企业积极接入平台,构建良性互动的数据共享生态系统。其四,强化中小企业赋能,打造“链主+生态”协同体系。在国家AI大基金下设立工业AI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板块,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场景开发,提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成果的场景应用风险补偿。以场景示范工程、场景保险补贴等激发与引导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支持其低成本快速部署、全产线应用AI大模型。其五,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开源共建提升算力—网络支撑能力。政府牵头建立全国一体化异构算力交易平台,创新采用“算力证券化”模式实现跨区域资源高效调配,同时积极推行“算力银行”模式,为企业提供闲置算力存储增值服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详情】
使全人类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AI)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谋求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潘万历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当下,全人类应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不仅要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地理界限,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是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近年来,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国始终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数字能力建设。数据显示,中国已经与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发展既可能成为连接世界各国和人民的黏合剂,也可能成为加速分裂、分化的催化剂,关键在于世界各国尤其是掌握前沿技术的国家能否坚持正确的发展与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只有坚持这一理念,才能建立为所有人服务的国际合作框架,最大程度地挖掘人工智能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正向作用,并加强相关成果的转化和行业应用,共同构建并逐步完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