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汪斌(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大思政课”意在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促使思政课更富生命力、更具吸引力、更显引领力,这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围绕“大思政课”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并取得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大思政课”内涵解读扩大、实践教学泛化、教学方法过度等问题。在此形势下,应站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高度,从整体层面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与建设理念,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在于“课”
“大思政课”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无论如何演变与延展,始终蕴纳着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空间等课程元素,具有课程的根本属性和功能。因此,我们决不能因其“大”的理念而忽视了“课”的本质,对其理性认知和科学实践必须回归到“思政课”这一原点,从而更好地合乎和实现课程设置的本意、教学服务的真意、课程发展规律的旨意。
“大思政课”是在传统思政课基础上的“守正”。“大思政课”只是将课堂以外的资源转化为了思政课课程元素,并非全盘舍弃“小课堂”另起炉灶的“大课堂”,而是立足和融入了“小课堂”教学的“大课堂”,其运行必然遵循课程论的基本逻辑,并以教材内容为“纲”。“大思政课”是思政课体系的优化状态,如果武断地放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学,那么社会化的“大思政课”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内在性质,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为此,要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大思政课”是在传统思政课基础上的“创新”。“大思政课”是基于立德树人目标实施的系统化课程,已溢出了传统思政课的视野、范围、格局等,是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向社会开放融通、循环互动的思政课新形态。“大思政课”科学回答了思政育人的内在规律,课程体系更加全面系统,课程价值更加彰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课程理念更加关照“社会即课堂”,课程视野更加强调“古今中外”,课程方法更加倚重“理论与实践贯通结合”,课程格局更加凸显“多元主体协同、大中小一体化衔接”,这能有效破解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
“大思政课”的形态特质在于“大”
“大”是“大思政课”形态的具象化表达,其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意蕴。总体而言,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不仅“大”在外部形态的时空延展,而且“大”在内部要素的系统优化,更“大”在育人功能的全面实现。
“大”的特质直观体现在外部形态的时空延展。时间和空间同时构成课程存在的基本形态。从空间维度来看,任何课程及其围绕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运行。思政课不仅是理论阐释和知识传授的课堂,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的阵地。思政课教学虽以课堂这一物理空间为中心,但其教学意义和教育功能只有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生活空间中才能生成与达成。思政课只有深入到社会生活这个“大空间”,才能真正观照和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充分满足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诉求,升华其思想道德境界。课程的空间形态及其拓展,是以课程教学时间与时序为条件和依托。
“大思政课”理念不仅强调思政课在空间上的延展,也注重在时间上的延续。这具体体现为“大思政课”教学时间已从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时间,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在线教学等成为思政课的“延时”形态;“大思政课”充分考量学生的生命成长周期,更加注重学段间的衔接递进,旨在构筑全学段、全过程相统一的育人“大课堂”。
“大”的特质主要反映为内部要素的系统优化。课程的结构状态与组织形式共同构成了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大思政课”之“大”,不只体现时间轴线上的“长远跨度”和空间视野上的“宽宏尺度”,更蕴含在思政课内部要素的高水平建构与高阶段建设,综合反映了思政课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应然样态。
一是注重教学主体的“大整合”。教学主体在“大思政课”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统领和协调作用。构建“大思政课”,需要发挥“大师资”的主体性作用,广泛汇聚社会多元主体的优势力量,打造专兼结合、内外协同、全员育人的教学主体,实现“大先生”与“大队伍”的协调统一。
二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大融合”。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要素,在“大思政课”系统中发挥着连接主客体的纽带作用。在教学目标指引下,“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获得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而是有效融入了现实生活并深刻反映大时代、大发展和大道理的“大资源”。
三是倡导教学方法的“大综合”。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大思政课”主张采用显隐并进的教学手段,推崇从线性教学向立体教学、从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跨越,倡导理论、实践、价值的内在统一,真正使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
“大”的特质根本落脚于育人功能的全面实现。立德树人作为一切课程的价值遵循,是一项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教育工程。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承载着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品格熏陶和行为塑造的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挖掘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破解了学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对实践问题阐释力度不足、对教育对象情感关注不够等痼疾,最大可能实现了思政课要素的深度耦合、系统集成和协调运转,最大程度释放出合力育人的整体效能,能真正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把握好“大思政课”建设的“度”
新时代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理念,要把准“大思政课”建设的“度”。只有“度”把控好了,才能避免片面化、一刀切,防止走向另一种“失度”。
把握好“大思政课”核心内涵的边界尺度。“大思政课”有其相对稳定的边界,实施时不能漫无目的、无所不能地在“大”字上下功夫,而是要促进意义空间、文化空间与教育空间在合理边界内的有机延展。我们应突破对“大思政课”感官意义上的狭隘认知,避免因其“大”而走向“泛”和“虚”。要科学区分好“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边界,绝不能以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价值来矮化甚至替代思政课的关键性作用。“大思政课”需要吸纳社会多元力量参与教学实践,只要参与了对象性教学活动的都应该是“大思政课”的主体。但需要明确的是,“大思政课”的核心育人主体依然是专职思政课教师,不能因此而淡化或削弱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大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即思政课教师。推动落实“大思政课”,就应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去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把握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深度。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就决定思政课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刻的思想启迪学生、用深厚的理论赢得学生。“大思政课”是“行走”的思政课,需要把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以此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鲜活度。但是,援引实践教学时要妥善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必须在保障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实践教学内容。即引入实践教学时要克服主次颠倒的错误倾向,以理论彻底性为基础来观照实践的有效性,推进思政课理论与社会现实深度融合。具言之,实践教学安排应该服务于体系化的教材逻辑,实践内容和要素的筛选要聚焦思政课知识模块,引导学生既用理论积累科学阐释现实问题,又从对现实问题的具体把握中用心体悟理论的真正价值。唯此才能让学生在仰望科学理论中俯察现实实践,从而推进“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互动、“双向奔赴”。
把握好“大思政课”方法拓展的适切力度。落实“大思政课”理念,需要思政课教学方法不断演进。但是,强调方法的多维转向,并不意味着贬抑讲解式教学和替代课堂理论讲授。我们应当明晰“大思政课”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敢于批驳否定传统课堂讲授的错误倾向和做法,为讲解式课堂教学的经典方式正名。在推动“大思政课”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方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借力运用新方法。新教学方法的选取和拓展要以解决育人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坚持方法为内容服务,决不能陷入只求方法创新而忽略育人质量提升的形式主义窠臼。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展望研究”(SCJJ24MGC3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