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制造业、思政教育、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林: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林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标识性概念。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和“文化篇”,为建设法治中国和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能够更好发挥法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此外,价值观是法治精神的文化内核。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利于推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切实增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保障。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必须在更高水平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始终体现正确价值导向。要从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实践性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实效性这一现实需要出发,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大众化方式充分表达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丰富内涵。要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作好统筹谋划,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各方面。要加强全社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宣传教育,不断筑牢全社会坚定法治自信、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的精神文化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培丽: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培丽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就必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才能锻造出新时代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其次,当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必须抓住先机,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在新领域新赛道赢得竞争优势。应当看到,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具有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制度优势,有能力也有信心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一是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高端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附加值。三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占领未来竞争高地。四是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成斌: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指出,近年来,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实践中,“大思政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程是核心与基础,确保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其中,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主动适应教育变革,创新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成长的深度融合。社会实践是延伸与拓展,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思政课”建设要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场域,打破传统“课堂”空间束缚,向广阔且复杂多样的“社会”场域延伸,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轨迹,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育人体系。创新创业是提升与创新,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创新创业教育应树立“顶天立地”的理念,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紧跟高校自身发展规划,实现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第二课堂”成绩单是支撑与保障,完善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第二课堂”成绩单将抽象的思政教育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素养指标,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塑造—发展成果”三维框架,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具象可感。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金龙:深刻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贡献】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陈金龙认为,经历抗日战争,我们深刻认识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中国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以大历史观来审视这个伟大胜利,将其置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来把握,才能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首先,民族强盛归根结蒂要发展生产力。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远超同期的中国。经历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国家工业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其次,凝聚力量夯实胜利和强国根基。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团结起来,形成抗日的强大合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夯实力量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促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包括领导地位的彰显、领导能力的提升、领导干部的成长,造就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此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在一定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国际关系的协调、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影响深远。抗日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国际条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