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焦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副馆长、编审)
如今,人们花在旅游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各种新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带旺旅游产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不少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红色旅游目的地被纳入人们的旅游计划。
目前,一些地方依托红色资源,加快发展红色文旅文创产业,打造地域专属的红色文化创意园区、红色旅游小镇、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研学线路等,提升红色文旅文创产品的品质与内涵,推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但也须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一些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在保护开发与活化利用中存在“重知名遗址、轻非知名遗址”“重单点开发、轻体系化保护”“重静态保护、轻活化利用”等问题。
其一,对红色资源的保护范围与力度不够,一些散落民间的革命文物、文献亟待抢救。在晋东南地区,上党战役留存下55处革命遗址,分散在9个县区,由于场地、经费等原因,有40处尚未列入红色文化遗址等级保护。这些革命遗址历经几十年风雨侵蚀,有的仅遗留部分建筑主体,有的年久失修、草木丛生,开展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其二,对红色资源投入不足,活化利用效果不彰。不少革命老区财政困难,从社会投资来看,由于红色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结合不足,企业缺乏“红色+创新”的投资实践,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参与红色文化基金捐赠,非知名革命遗址的保护大多只能依赖政府投入。由于对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参与度低,群众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其三,利用模式粗放,文旅融合浅表化,数字化与创新性不足。在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或是在知名的革命遗址,比较多地实现了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灵活运用AR、VR、AI等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旅游。但在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以及非知名革命遗址所在地,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全国只有少量非知名遗址完成了数字化采集,青年群体喜欢的“云旅游”平台也缺乏非知名革命遗址的内容供给。
红色资源是弘扬革命传统的生动教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要解决其面临的“保护不足、利用不活”等突出问题,须通过统筹协调抢救性保护和创新性利用,让红色旅游焕发勃勃生机。
一方面,统筹实施非知名红色资源抢救计划,构建“保护优先、全域覆盖”体系。设立红色文化保护专项基金,或通过文物保护志愿者积分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校友捐赠,鼓励群众参与巡护与口述史采集;强化基层保护能力,培育“红色文化守护员”队伍。例如,设计推广红色管理案例库,全面整合红色资源,对全域范围内的红色资源摸底建档,对于遗址散布在多个县区的红色资源,可以将相关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纳入统一的数字化文献库,构建红色基因数据库和网上纪念馆,以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共享和便捷访问。
另一方面,推动文旅创新,活化利用资源,打造红色IP与数字化红色旅游平台。构建“红色+”复合业态,串联非知名遗址与生态、民俗资源。例如,试点“红色研学+民宿”模式,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感,推广“红色资源+乡村振兴”模式,结合物流园区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开发青年喜闻乐见的旅游形式,例如打造“太行山革命之路”“八路军总部记忆”“红色剧本杀”等文旅线路或项目,提供VR体验、数字藏品等互动项目,创建红色资源虚拟展览馆、线上体验馆,让沉睡的红色资源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