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6日上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雪松,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周爱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沈湘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陈曙光作主旨发言。副校长(副院长)李毅主持会议,中宣部理论局二级巡视员、理论教材处处长王昆应邀参加会议。
谢春涛指出,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全部工作的主题主线。他强调,要进一步拓宽视野,不仅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要站在人类思想发展史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坚持科学方法论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校(院)要带头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在教学上讲深讲透,在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上走在前列,在国际传播上下功夫,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党校力量。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原理性贡献。
田培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六个多”,即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多领域、多维制度保障、多元归一的民主。
李雪松指出,要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方面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他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居民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着力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通畅。
周爱兵指出,学理化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要以学理化推动理论“普遍化”,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一般性、世界性、时代性意义和价值。以学理化推动知识体系的“本土化”,用党的创新理论的原创概念和原理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学理化推动增强文化主体性,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文化创新、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新形态。
王一鸣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是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范畴,比如新质生产力等;二是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比如创造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等。三是形成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比如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等。
顾海良指出,原理性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为背景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内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性发展和阶段性跃升的重要标志。他强调,加强原理性创新研究,既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角度出发,又要注重从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角度展开。
沈湘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理论结晶的方式凝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两个结合”重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路径,使中华文明成为理论创新的活水源泉;以“改变世界”为旨归,构建起从哲学方法论到治国方略的转化机制。
陈曙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理性成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适应人类社会的一般原理、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规律。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理性成果的性质和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理性成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首创性原理、拓展性原理、集大成原理。
理论研讨会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立足“高层次、机制化、品牌化”,每学期举办一次,旨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理论品牌、学术平台,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提供学理支撑、贡献党校力量。来自校(院)各教研部(院)教师代表以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求是网等中央媒体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供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