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远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古今中西之争”贯穿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须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这一重要论述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两个结合”,从溯古启新、中西互鉴、科技赋能、共筑共享等维度推进文明更新,筑牢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溯古启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古今之争”的实质是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连续性与激发创新活力。对待传统文化,既要避免简单复刻,又要避免粗暴否定,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溯古启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资源如同一座富矿,需要以现代眼光与智慧去开采提炼。这些资源中,无论是意境深邃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还是内涵丰富的历史文献、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都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元素。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历史契机。不能再满足于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或复刻,而是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实现从线性继承到系统创新的范式转换。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与现代理念、科技和生活方式相融合。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其价值的再发现与再创造,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更加从容地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中西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中西之争”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西互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遵循,既不排斥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又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效化解“中西之争”。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中西互鉴有助于从中西方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比如,西方在管理方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同时,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可以为解决文化冲突、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东方智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中西互鉴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共生、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要以一种谦逊而自信的姿态,向世界敞开怀抱,主动汲取西方文明中的智慧和营养。这一过程不是单向度的学习与模仿,而是一种基于批判性思考的深度交流与融合。要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中西互鉴不仅是对文化差异的尊重,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既能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又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与不同文明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共同书写人类文明进步新篇章。
科技赋能,激发文化创新无限潜能
在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可能,更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无限潜能,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
现代科技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超越时空的魅力。比如,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与管理,构建起一个数字化文化资源库,确保了中华民族珍贵文化记忆的永久保存,更为世界范围内中华文化研究与交流搭建了一个共享平台,实现了中华文化资源的全球互联与开放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与应用程序的开发,将传统文化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互动式学习、虚拟现实体验等创新方式,加深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有助于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智慧文旅项目的打造,提升了游客对历史遗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参与感,通过智能导览、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等,让游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从单一物理空间扩展至宽广的数字领域,带来超越时空界限的全方位文化享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与价值。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以科技赋能文化,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实现对文化本质的深刻理解。但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异化,防止文化被算法裹挟、沦为流量工具,要始终确保科技服务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让科技成为放大人文价值的工具。
共筑共享,构建文化发展和文明赓续新生态
新时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应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文化对外开放,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构建文化发展新生态,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文化传播格局面临深刻变化。要促进文化传播方法、路径、形式、机制的创新发展,找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文化交流与互鉴,与世界其他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构建更加多彩、和谐的世界文化图景,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通过教育、媒体、文化公共活动等多种渠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激发文化自觉,培养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
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的对话与交融,能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为传承中华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思想观念的碰撞,能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定位,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切的成果将惠及每一个人,让文化传承的力量在共筑共享中凝聚成民族复兴的深厚根基。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文明的价值在于交流互鉴。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既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传统中汲取智慧;也需要以开放姿态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还需要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构建,让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互鉴中发展。这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更是在文化激荡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