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琳、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多年来,在品种选择、生长条件、田间管理等方面,我国粮食作物大田单产相较于实验田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单产差距较大,亟须整合资源,形成组织合力,推动粮食单产持续提升。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推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94.7公斤,每亩产量比2023年增加5.1公斤,其中粮食单产提升对当年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了八成,可见大面积单产提升初见成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既是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立足我国水土资源禀赋的现实选择。
当前,尽管实验田单产屡创新高,但没有形成均衡增产、稳定增产的局面,高产能力落地打折,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农田生产力。大面积单产提升,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普遍的、成熟的、适宜的增产模式。“普遍的”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多数种粮农民或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均采用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单产提升技术,实现大面积高产丰收的规模效应。“成熟的”体现在单产提升技术门槛低、效果稳定,技术环节轻量化、操作简洁,技术指导、交流体系成熟配套,农民的田间管理水平实现良性提升。“适宜的”强调技术要与区域条件相匹配,在确保成本效益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应对天气、水土条件的年际波动,实现区域性的稳产增产,而非单纯追求产量极限。
大面积单产提升是在耕地面积约束下实现粮食增产、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主要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三个融合。
一是水土资源和技术要素的深度融合。水土资源约束制约粮食增产,技术进步是突破单产提升瓶颈的关键因素。通过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可在资源禀赋约束下实现技术突破,形成农业技术与资源条件协同发展的耦合体系,从而探索出一条资源高效利用的增产路径。当前,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模式不断涌现,通过部署田间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光温水墒等多维环境参数,并将数据即时反馈给生产者,实现对作物生长的精准管理。这种模式在大田条件下复现了试验田级别的精细化管理,为将试验单产转化为大田单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科研单位与基层实践的有机融合。当前,我国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问题仍然突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等问题,掣肘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打通的进程,无法满足我国种粮农民提升种植技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强化技术转化应用,为重新搭建农业科研单位与基层生产之间的有效联结提供了重要契机。以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大豆单产提升工程为代表的专项工程,通过集成推广成熟增产技术,构建了政府部门主导、科研单位支撑、服务主体参与的多方协作机制。在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氛围营造等配套措施保障下,种粮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传统耕作与现代农艺的系统融合。传统农耕方式蕴含着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精耕细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现代农业技术则通过解析作物生长要素需求,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当辩证吸收传统农耕中的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思想,避免现代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同时积极运用创新技术和新型模式替代落后生产方式,有效解决传统生产难题,最终实现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益的多元发展目标。
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支持,因地制宜引导,大范围均衡推进。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克服多重挑战。
首先,部分项目要求与生产实际不适配。目前,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资金分配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当地地势平坦,土地平整资金占比30%,利用率低,而电力设施资金仅占8%,难以满足农田输配电建设需求。这种资金规定与实际需求的错位,不仅影响了政策效果,还可能延缓项目执行进度。因此,建议尽快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规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赋予地方更多资金使用自主权,简化流程限制,通过强化验收标准管理,形成逆向约束,促使资金合理高效使用。
其次,技术服务支撑还不够。要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必须突破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局限,建立更多“农业专家-种粮农户”直通式服务渠道,增强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信任度,加快增产技术的推广落地。同时,进一步加大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在黄淮海、东北、西南等玉米产区大力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扩大玉米单季“吨粮田”建设规模,集聚资源推动更多粮食高产技术落地见效。
再次,政策扶持力度偏弱。有限的财政资金应当重点投向对单产提升作用显著、技术突破空间大、政策扶持需求迫切的关键环节,以较小投入撬动更大效益。目前,促进单产提升的补贴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种子包衣等增产效果显著的技术补贴存在项目较少、覆盖品种有限、实施范围较小等问题。应系统探索大宗农作物在制种、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影响单产的关键环节的补贴政策,建议参考借鉴大豆种子包衣补贴的做法,针对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设立专项防治补贴,推动种子标准化包衣技术应用,加强农作物病害源头防控。
此外,产业链条发展与产能提升不同步。一方面,粮食产后处理环节薄弱,粮食仓储设施数量不足或建设标准不高,导致粮食产后损耗问题;另一方面,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欠缺,精深加工发展存在短板,全国仅2%的粮食企业开展深加工业务,粮食全产业链综合效益偏低。应从单纯注重生产向产储加销并重转变,强化产业链各环节衔接,加快补足产业链短板,创新粮食加工产品矩阵,拓展粮食产业链长度和深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