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屈的脊梁 奋进的力量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不屈的脊梁 奋进的力量

来源:经济日报2025-09-03 08:03

  作者:牛瑾

  长安街沿线,“黄河赞歌”主题花坛上,彩绘的瀑布与真水、薄雾共同呈现出壶口瀑布壮阔的景观。每到整点,《黄河大合唱》音乐响起,又瞬间将人带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历史场景。

  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象征胜利的火炬图案,在一面由5098张抗战老照片拼成的影像墙上亮起。光影变幻,折射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

  从抗战岁月到和平发展,从救亡图存到复兴追梦,沿着历史之河上溯,凝望那裹挟了亿万人的战争硝烟,我们分明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际燃起的精神之火,灼穿沉沉暗夜,点燃胜利曙光,照亮未来航道。

  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突袭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1937年,悍然炮轰宛平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侵略者的野心昭然若揭:把中国变成殖民地。

  彼时,中日国力悬殊:1937年,日本的工业产值是中国的4.4倍,中日两国钢铁、石油、铜3个重要工业指标差距均超100倍,中国的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产量几乎为零……这让日寇有了狂妄之言:“三个月灭亡中国。”

  但战争不仅仅是用实力“掰手腕”,更是意志与精神的较量。

  屈辱,刺痛了民族自尊,沉梦碎去,血性回归,精神醒来——

  一位父亲,在儿子即将出征之际送来一面白布大旗,正中是一个斗大的“死”字,旗子一侧写有小字:“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一位八路军女战士,在成功掩护群众和机关转移后,被敌军重重围困在山顶,她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从容就义,在可以成为母亲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祖国母亲。

  一位母亲,家乡沦陷了,她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游击队成立后,她竭尽所能筹军粮、做军鞋、照料伤员,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为国献身。

  新四军第3师第19团第4连奉命在刘老庄阻击日军,82名官兵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无一人投降,无一人生还。刘老庄村民含泪安葬烈士遗骨,立即选送82名子弟,重建“刘老庄连”。

  第88师第524团“八百壮士”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主力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疯狂进攻,用生命和鲜血奏响抗击侵略的凯歌。

  ……

  不屈,让十四年中每一天都是英雄祭日,青山碧海每一处都有忠骨墓地。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时,如此定义伟大的抗战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迸发——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紧要关头的大复苏、大爆发,也让自强自立、独立自主成为全民族的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凝萃——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转变为聚沙成塔、万众一心。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抗战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火中走来,历史深刻昭示:生存发展的确定性,从不源于外部环境,而是依赖于内核的稳定。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节点,以无比庄重的仪式、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回望过去,不只是为了铭记苦难,更是为了从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在2025年秋季开学季,伟大抗战精神融入了“开学第一课”。

  “亲爱的孩子们,请永远铭记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艰苦岁月,铭记无数与赵一曼一样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人类正义而战的先烈,正长眠在我们脚下的黄土青山!”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在讲授中,希望更多青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去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生发、传承、弘扬、光大,精神的力量就这样生生不息。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二者相互交织,既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代表着明显增多的挑战,尤需顽强的意志,尤需“雄健的精神”。

  让我们砥砺精神,厚植爱国的情怀。抗战的历史雄辩地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在风吹雨打中锤炼品格、在摸爬滚打中强健筋骨,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让我们砥砺精神,锤炼过硬的本领。“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要争取更多话语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敢战深水区、能闯无人区;在科技创新的战场上,要用勇气和智慧冲破“卡脖子”……我们要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本领,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向最难之处攻坚,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让我们砥砺精神,坚定必胜的信念。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破立并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路要一步一步走,“仗”要一个一个打。我们坚韧不拔,实干笃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今天我们以无比庄重的仪式、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纪念胜利,也是在告诉世界:只要民族力量紧紧凝聚,就没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没有什么目标不能达到。

  穿越风雨,山河壮丽,盛世慰藉,如你所愿!(牛瑾)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