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蔡胜(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正如历史学者拉纳·米特所认识到的,中国战场在主流叙事中常被视为次要战场。这就要求我们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窠臼,从全球史视角确定中国战场的历史坐标。
从断裂到完整的时间轴线
西方二战史叙事通常把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将中国战场的早期抗战排除在外,认为中国战场是太平洋战场的附属。这种叙事方式割裂了法西斯势力全球扩张的连续性,削弱了中国抗战的持久性特征。事实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唯一贯穿始终的主战场。
全球史观强调以整体视角审视历史进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吞并奥地利共同构成了轴心国全球扩张的重要环节。因此,应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将中国战场置于法西斯扩张与全球抵抗的历史脉络中。中国战场的顽强抵抗,迫使日本陷入长期消耗战,延缓其与德国、意大利结盟的进程,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准备时间。
中国抗战可分为三个具有战略价值的阶段:第一阶段是“遏制扩张”阶段(1931—1937)。东北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有效牵制了日军扩张步伐,消耗其战争资源并阻滞其侵略计划。第二阶段为“孤身抵抗”阶段(1937—1941)。中国战场仍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长期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阶段为“同盟协作”阶段(1941—194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继续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及大量海空军力量,有力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完整的时间线凸显了中国对法西斯战略的全过程阻击。中华民族坚持抗战14年不动摇,通过持久战大量消耗日本战争资源,打破了法西斯扩张的节奏,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孤立到联动的空间网络
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它地处欧亚大陆东端与太平洋西岸的交会地带,不仅是东方抗击日本侵略的核心,更是盟军全球反法西斯战略的关键支点。然而,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将中国战场简化为“远东战区”,甚至认为是“局部冲突”,割裂了其与欧洲、太平洋战场的联系。
从全球史视角出发,中国战场是轴心国与盟军全球战略博弈的核心节点,也是盟军重要战略支点和后方基地。首先,在战略牵制方面,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陆军,有效瓦解了轴心国的战略协同,打破了德意日瓜分全球的图谋。日本陆军主力长期深陷中国战场,使其既无力响应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的计划,又不得不一再推迟“南进”计划,保证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顺利实施。日本参谋本部曾多次讨论抽调在华兵力支援其他战场,但均因中国战场的持续压力而作罢。
其次,在跨战场协作方面,中国战场与其他战场形成了紧密的战略配合。在东南亚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保卫滇缅公路这一重要战略通道,同时有力牵制了日军主力,迟滞了其西进印度的企图和步伐,为英军重整防线争取了宝贵时间。在中国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有效牵制并消耗了大量日军兵力,致使日军无法抽调主力增援太平洋战场。这种跨战场协作证明,中国战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盟军全球战略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后,在物资保障方面,中国没有沦为日本的“大后方”,反而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如中国为盟军对日作战及进攻日本本土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区提供了机场。中国向美国、苏联等国输送紧缺的战略原材料,如钨、桐油等,这些战略物资支持了盟军的军工生产体系。
西方叙事对中国战场的空间矮化,本质是殖民史观的延续。重构其战略地位,需打破偏见,看清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宏大版图上的连接作用,它是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桥梁。从地缘战略视角看,中国战场既是阻止轴心国会师的屏障,又是连接盟军各战场的纽带,这种双重战略价值在战争后期愈发凸显。
从单一到多维的价值维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这一维度,更在于推动殖民体系瓦解和参与战后国际秩序建设等多重贡献。然而,西方主流叙事往往仅从军事角度评判中国战场,忽视了其多重贡献。
在反殖民维度,中国战场从根本上动摇了殖民统治的合法性。1931年起持续14年的抵抗,不仅粉碎了日本“亚洲解放者”的虚假宣传,更通过《八一宣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反帝反殖的斗争性质。
在国际秩序重构方面,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以主要战胜国身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参与制定了《联合国宪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弱小民族利益,充分展现了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这种突破性进展直接源于中国战场展现的战略价值。
中国战场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智慧,在文明交流互鉴层面呈现出特殊价值。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团结各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经验体系。这些实践不仅为中国抗战胜利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战略指导,其展现的以弱胜强智慧和团结抗战精神,更成为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榜样。
中国战场的历史贡献,进一步确立了东方主战场在全球史叙事中的重要地位。在反殖民斗争中,中国战场率先打破殖民体系;在国际秩序构建中,中国以平等身份参与规则制定;在文明交流中,中国为弱小国家提供了抗争经验。这种多维度的价值重估,既纠正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片面认知,也展现了二战历史的完整面貌。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亟须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框架,以更加宏阔的全球视野重新定位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坐标。这要求我们:第一,确立1931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点的时间坐标,还原中国抗战的历史原貌;第二,重建中国战场与全球战场的空间联系,彰显其战略枢纽地位;第三,构建包含军事、政治、文明等多维度的价值评估体系。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不仅实现了民族解放,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当前,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以全球史观重新阐释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不仅是对二战历史的客观还原,更是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这一学术努力,既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