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 涛(吉林警察学院副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实践路径,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为此,高校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教学的内容支撑和力量根基,打造具有启迪思想、厚植情怀、传承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思政教育课,引导广大学生志存高远、担当有为,把个体的追求抱负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争作勇担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青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多元思潮在网络空间激荡碰撞,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形形色色的认知观念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必须担负起重任,引导青年学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并强化社会责任感,这一使命既关乎个体成长,更决定了我们的民族未来。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高校持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自成一脉,价值内核上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共通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理想构建以及个人道德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大量契合点。比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天人合一”与“和谐”在理念上不谋而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升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极强的主体性和蓬勃的生命力,形成了独特且深厚的思想体系,从方方面面塑造中国人内在的精神气质。比如,在与自我相处中讲求“修身正心”,主张“慎独自省”“格物致知”;在与他人相处中鼓励“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社会的相处中追求“天下大同”,主张“民为邦本”“以和为贵”……这些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经过绵延千年的传承与积淀,愈发历久弥新,与中国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发展深度交融,始终具有塑造优良品格、涵养精神风貌的强大力量。在现阶段,通过创新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丰富价值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中,会大大拓宽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融合创新既解决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难题,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新格局
(一)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教育部门应联合高校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整合,精选具有思想性、代表性和时代价值的文化资源与教材进行融合汇编,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相关教材、课件等资料上传到线上教学资源平台,方便师生自主查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实践资源方面,高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情境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如开发传统礼仪复原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拱手”“抱拳”“作揖”等动作中深刻领会中华传统礼节的魅力;建立传统文化研习工作坊,将非遗技艺传承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文化遗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品读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依靠兼具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的专业教师来支撑,高校应当锻造一支高水平文化育人队伍。一要招才引智。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主动对接联系与思政教育契合度高的优秀人才进行选聘,采取简化招聘流程、出台优惠政策、提高教学待遇等方式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二要培育有方。课堂教学方面,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建立本校传统文化资源库,发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继而创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教学案例研讨,组织创新形式集体备课,设置传统文化教学专项课题研究等科研学术活动,促进教师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教学创新能力。三要用才得当。高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发挥空间,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有效发挥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
(三)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传统技艺工作坊和文化沙龙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客座教授或特聘讲师,采用“理论讲授+技艺展演+实践体验”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学习体验,切实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课堂创造了更新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思政教育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如在短视频中筛选出符合教学需求的相关内容并在课堂上播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极大激发学生课后学习讨论的兴趣。此外,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政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高校可以积极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理论知识线上学习打卡等活动,让学生一边接受挑战,一边获得及时性的学习反馈,从而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