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盖逸馨(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自我革命永无止境,全面从严治党须臾不可松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监督执纪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利器,对违纪违法问题必须坚决处理”。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从严监督执纪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战略地位,更深刻阐明了其作为新时代管党治党关键举措的实践价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从严监督执纪,不仅是惩治腐败、整饬作风的关键手段,更是党继续进行伟大斗争,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重要支撑。深入理解和把握从严监督执纪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深远意义。
一、从严监督执纪是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淬炼的光荣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从严监督执纪的内在逻辑。它内嵌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体系,贯穿于党百余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是新时代党应对风险挑战、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
从严监督执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严密的组织性和严格的纪律性视为政党建设的基本准则。1859年,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必须极大地加强无产阶级劳动纪律,这样我们才是不可战胜的”。他所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正是依靠“铁的纪律”才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然而,党的先进性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劳永逸。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权力、资本、人情等各种诱惑因素都可能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其纯洁性和战斗力。只有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督,及时发现偏离航线的苗头,通过严肃公正的执纪,坚决清除党内害群之马和政治隐患,才能有效抵御各种病毒侵袭,确保党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严监督执纪是党在百余年奋斗中积淀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百余年征程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史,也是一部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史。革命战争年代,铁的纪律是克敌制胜、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红军制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使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脱胎换骨,成为纪律严明的人民子弟兵,赢得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延安时期,党通过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和纪律整饬,实现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及时开展整风整党和“三反”、“五反”运动,抓住典型重大案件严肃处理,坚决清除贪污腐败分子,处决刘青山、张子善。这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绝不容忍利用执政党地位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贪污腐败分子一经发现,不管资格多老、职务多高,一律严惩不贷,在人民中间树立起秉公执法、严惩腐败的形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创造性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并推动写入党章等党内法规,内涵不断丰富、效果不断提升。历史充分证明,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是立党兴党的有力依托,从严监督执纪成为党战胜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是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有效保障。
从严监督执纪是应对新时代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但也必须看到,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长期存在,并且更加严峻复杂。另一方面,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时代新征程,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只有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从严监督执纪的有效作用,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才能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二、从严监督执纪为新时代自我革命注入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精准用好监督执纪利器,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做到监督常在、纪律常严,推动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干事创业。
以坚如磐石之心严明纪律,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如果纪律变成口号,自我革命就无从谈起。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和纠正“七个有之”问题。我们党先后三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党的纪律要求具体化、规范化,为监督执纪提供精准标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成为极少数。这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既体现严管厚爱,又让纪律真正彰显刚性约束,使广大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进一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坚不可摧的组织保证。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惩贪治腐,为党的自我革命赢得战略主动。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面对腐败的严峻挑战,要以最严厉手段惩治,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非凡勇气,严肃查处一批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坚决铲除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危害党内团结统一和政治安全的利益集团,不断清除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反腐败斗争形势要异常清醒、态度要异常坚决,决不能松懈,决不能手软。”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在不敢腐上持续加压,在不能腐上深化拓展,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贯通起来,坚决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通过强力反腐,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赢得党心民心,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为自我革命的纵深推进创造有利的政治条件。
以激浊扬清之力整饬作风,为党的自我革命注入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方面,坚持不懈纠治“四风”,刹住歪风邪气、扫清顽瘴痼疾。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会所里的歪风”,从精简会议文件到深入基层调研,党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特别是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党中央反复强调、持续整治,要求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轻装上阵,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另一方面,持之以恒改进作风,重塑党的形象、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从严监督执纪,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求真务实、担当作为的良好风气日益浓厚,为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将从严监督执纪作为引领自我革命走向纵深、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要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要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将党风党纪硬要求变为硬举措、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向全党释放一严到底、寸步不让的信号,形成震慑效应”。新时代新征程,党面临的形势任务之艰巨、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就决定了从严监督执纪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更大功夫。
健全贯通协调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构建起一套系统科学和运行有效的监督体系。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形成严密高效的内在约束。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通过巡视巡察等方式,体现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保障党员监督权利,拓宽意见反映渠道,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到同级相互监督,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让各级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在履职用权中相互监督提醒。另一方面,要主动拓宽人民监督渠道,构建严实有力的外部监督网络。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依法依章程行使监督权,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畅通民意表达和反馈渠道,形成高效协同的监督合力。通过织密监督之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任何形式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都无处遁形,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格局,为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提供系统性支持。
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日常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不能局限于业务工作的表象,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强化日常监督,善于透过具体问题发现其背后的政治偏差,看是否存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和搞变通等问题;善于发现潜在的政治风险,看是否存在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影响政治安全的苗头;善于识别隐性的政治隐患,看是否存在搞“小圈子”、当“两面人”等伪忠诚行为。日常监督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用好“第一种形态”,通过常态化的谈心谈话和批评提醒,实现防微杜渐,体现严管厚爱。同时,建立健全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评估效果的闭环管理机制,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紧盯不放,督促责任主体彻底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对整改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将监督成果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提升标本兼治的综合效能。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要将查、治、防贯通起来,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在“查”上要坚持一体查处,深挖根源。树立风腐同查的系统观念,坚持双向审视的辩证思维,既透过反复出现的作风问题深挖背后的腐败根源,也在查办腐败案件时深刻剖析其由风及腐的演变规律,揭示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滋生的内在机理,实现溯源治理。在“治”上要坚持以案促改,扎紧笼子。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把查办案件的“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针对案件暴露出的权力运行风险和制度机制漏洞,通过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举一反三,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实现有效约束。在“防”上要坚持立根固本,涵养正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用革命文化淬炼奉献精神,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同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通过常态化的党纪学习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