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伟大抗战精神、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强指出,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其锻造的伟大抗战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持续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之路。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苦难辉煌的历史中汲取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穿越惊涛骇浪实现伟大梦想。其一,以团结奋斗书写复兴伟业的新篇章。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涵养“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厚情怀,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其二,以信心底气创造无愧时代的新业绩。“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直面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三,以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更大胜利。其四,以合作共赢开创美好世界的新未来。今天,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越是困难时刻,越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和平共处的初心,坚定合作共赢的信心,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诚:为人工智能形塑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诚指出,当前,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智能技术革命到产业变革能否顺利推进,依赖于数据、设备设施、市场化、社会规则等因素,只有在这些方面积极作为,才能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一方面,创新利用数据要素,为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应进一步支持建设人工智能领域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扩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公共数据供给范围,鼓励引导相关主体开展高质量数据的采集、存储、交易及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研发,服务算法设计、模型训练、产品验证、场景应用等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提高设备设施智能化,为智能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要进一步加快智能化设备设施的研发创新,突破芯片、GPU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并加快相关技术及其设备设施在各行业的低成本应用普及。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牵引作用,为智能技术规模化扩大再生产提供商业支撑。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较成熟、产业关联度较高和协同性较强、已有数据积累量较大的重点产业发展,如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低空经济等,发挥市场需求牵引作用,使之与智能产业形成互相支撑的网状体系。另外,建立相应制度规范,为智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造条件。要积极建立适合人工智能发展并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服务,不断提升市场活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干春晖:“三化”协同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表示,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独创性实践探索解决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如何破除“中心—边缘”的依附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国智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关键在于将“三化”协同理念转化为系统性实践。在高端化升级层面,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破核心技术壁垒。针对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和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核心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在智能化跃迁层面,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重塑传统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万家工厂,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管控、供应链协同的全链条数字化;人工智能与5G技术的深度融合,使远程故障诊断、虚拟仿真测试等成为日常生产环节;针对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云平台提供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在绿色化转型层面,通过突破末端治理思维,转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实践充分证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脊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编自《经济日报》
【程恩富、邹家峰:夯实底蕴厚度,争当兴文化的传承弘扬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邹家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恒久力量,我们要更好凝聚共识、坚定信心、鼓舞斗志。一方面,坚持守正创新。结合时代需要,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弘扬革命文化,从中感悟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并运用于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构筑强大精神支撑。赓续红色血脉,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同时,增强文化自觉自信。要站在全球视角,全面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客观对比中西方文化,既克服文化自卑,又避免文化自负,清醒地增强文化自豪感。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