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庆华(北京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出全面部署。全会提出,“十五五”期间,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商业航天作为技术密集、创新活跃的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无疑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领域。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在于科技创新,而根基则在于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必须以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的战略谋划,从人才“引、育、用、留”的全链条出发,打造一个开放、高效、富有韧性的人才新生态。
深化体制改革,筑牢人才发展的制度根基与市场活力
制度环境是人才汇聚与成长的土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商业航天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强化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建议由国家主导,研究制定并出台《“十五五”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与人才战略纲要》,明确商业航天在国家航天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战略支点地位。此举旨在向市场释放清晰、稳定的长期政策信号,从根本上增强全球资本与顶尖人才对中国商业航天的长期信心与投入动力。二是创新“双轮驱动”模式,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关键在于落实“新型举国体制+市场机制”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应设立“商业航天科技创新国家重大项目”,以“揭榜挂帅”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关键共性技术与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需清理隐性壁垒,保障民营企业在承担国家卫星星座、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中享有公平机会,从而打通体制内高端人才向民营企业畅顺流动的“旋转门”,实现人才资源在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全谱系、全周期的金字塔式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竞争是体系的竞争。需针对战略帅才、领军英才、青年俊才和卓越工程师等不同层次人才,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的支持策略。一是实施“商业航天国际人才专项计划”。可在北京、上海、海南等政策高地先行先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人才特区。应分层分类实施,对战略科技人才,赋予其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对产业领军人才,支持其组建跨学科、跨机构的一流团队;对青年科技人才,设立“青年独立PI”基金,鼓励其开展高风险原始创新;同时,大力发展航天职业技术教育,夯实技能工匠队伍。二是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生态圈。超越简单的薪酬激励,在重点产业集聚区打造有国际化环境的高品质人才社区,集成顶尖的国际医疗服务、子女教育资源、住房保障及便捷的出入境服务。目标是营造一个不仅能靠高待遇“引人”,更能凭优质服务“留人”,最终形成以宏大的事业平台“聚人”的良性发展环境。
强化产才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人才与产业必须同频共振,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反向牵引教育和科技资源的重组与优化。一是打造“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依托北京“空天街区”、武汉“中国星谷”等成熟产业集群,推动头部企业与顶尖高校共建“商业航天未来技术学院”和“共享实验室”。推行“产业教授”和“双导师制”,将真实的研发课题融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灌输”到“能力锻造”的转变,形成需求牵引、优势互补的融合育才闭环。二是以产业链布局赋能人才链升级。加强国家层面的产业布局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引导芯片、软件、新材料、高端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围绕商业航天总装集成商,共同构建安全可靠的“垂直供应链体系”。这一过程将自然催生对系统工程师、供应链管理专家、交叉学科创新者等复合型岗位的旺盛需求,从而牵引人才链向更高价值环节攀升,实现人才与产业的螺旋式上升。
构建“内生外引”双轮驱动的高水平人才供给机制
坚持自主培养与全球引智并重,形成人才供给的“双保险”。一是内部培育注重“交叉复合”与“前沿导向”。支持高校设立“空天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系统性地开设商业航天法律、政策、金融与管理课程,培养既懂火箭卫星、又懂市场资本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设立“商业航天前沿探索专项基金”,鼓励博士生和博士后投身可回收火箭、在轨服务、太空制造等颠覆性技术研究。二是外部引进突出“精准战略”与“全球网络”。精准把握国际人才流动的窗口期,建立“全球商业航天顶尖人才数据库”,主动对接因国外科研经费波动而寻求新机会的华裔及外籍科学家。同时,定向引进和培养熟悉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则、外空资源开发利用法律谈判的国际化专才,为我国商业航天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核心支撑。
激发企业活力,塑造市场主导、政府赋能的人才发展治理新格局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人才使用的主体。必须让民营企业真正在人才工作中“唱主角”。一是对企业“充分赋权”与“松绑减负”。在商业航天领域试点人才评价自主权下放,由企业自主认定核心技术人才并赋予其相应的落户、子女教育等政策待遇。推行“市场化薪酬包”制度,鼓励企业采用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政府的角色应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通过“创新券”“人才补贴”等政策资源倾斜,帮助企业构建“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内部人才微生态。二是构筑开放式创新与国际化协作平台。发挥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平台效应,设立“国际商业航天创新伙伴计划”,吸引全球顶尖团队来华开展合作研究,在协作中培养本土人才的国际视野。同时,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商业航天技术与应用推广中心”,不仅是输出产品,更是培育一支具备跨文化管理、技术转移与本地化运营能力的国际化团队。
“十五五”征程即将开启,面对波澜壮阔的太空时代,谁能铸就一流的人才基石,谁就能在商业航天的全球竞赛中掌握主动。我们必须以更宏阔的视野、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全力构筑商业航天人才发展新高地,从而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航天强国梦想提供不竭的核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