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基本战略选择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专稿 > 正文

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基本战略选择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5-31 15: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陶希东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跨越城市行政边界的大都市圈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型空间形态,也是全球经济的主要竞争单元。前阶段,国家颁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我国将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方向,通过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这是我国首个关于都市圈建设的国家行动纲领,预示着以超大或特大城市为中心,积极构建不同规模、不同能级的大都市圈,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打造现代经济体系的主导方向和战略任务。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推动下,东部沿海地区将率先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跨省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与此同时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也会产生更多的跨省市都市圈。正确认识大都市圈的本质和规律,采取有效战略,协同推动制度变革,则是我们培育现代都市圈的基础和前提。

  一、准确理解现代化都市圈的内在规律及特征

  大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城乡连续的新型空间类型。根据《意见》的界定,所谓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很显然,都市圈小于城市群,周边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是考量都市圈发展程度的一个核心指标。在都市圈建设进程中,相关组织者、行动者和参与者等多元主体,需要准确把握大都市圈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是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和前提。

  一是,大都市圈不是简单的多个行政单元的大拼盘,而是符合市场经济、区域经济规律而形成的城市经济功能区。换句话说,培育现代大都市圈的过程,实质上是重点处理好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大都市圈应是相互间长期互动中,围绕公共交通、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专业服务、文化建设等领域的联通、集聚、辐射效应形成的跨界经济区、市场区、功能区,功能地域边界的重要性超越行政边界之重要性。因此,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引领、空间开发管制、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让行政边界让位于功能边界,推动行政区经济走向大都市圈经济,是培育大都市圈的核心要义。

  二是,大都市圈应是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分工的超级链接版图和区域资源配置平台。区位和经济体量的差距,决定着不同都市圈在国家发展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对任何一个大都市圈而言,均是内部成员发挥比较优势,强调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分工合作,形成内外互动的超级链接新版图,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进行重新链接、聚合、配置的区域平台,区域资源要素价值对流与配置重组。

  三是,大都市圈应有资源重组配置、目标趋同的成本共担与利益共享体系。大都市圈作为一个跨行政区单元,也是各级政治权力资源在特定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尤其是针对跨界问题的处置,需要通过政治权力的转移,建立跨界治理体系;同时成员单元加大制度、政策之间的趋同性改革,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形成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的格局。

  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选择

  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涉及到众多战略选择,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区域利益共同体文化战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打破行政区划阻隔,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倡导区域利益共同体文化,是培育现代大都市圈的思想基础。大都市圈成员为省市政府,顺应区域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树立都市圈利益共同体意识,倡导开放、合作、互信、互补、公平的都市圈文化,从根本上为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二是,超级链接新版图战略。基础设施的内外部链接程度,是决定一个国家或都市圈发展程度的关键。内外部并重,努力打造超级链接新版图,是培育大都市圈的基本任务,也是重要条件。一方面,对公路交通、轨道交通、能源设施、港口机场、信息网络、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消除“断头路”,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满足通勤和物流同城化需要。另一方面,与外部世界建立丰富、多元的连接模式,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整合能力的超级链接新版图。

  三是,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与融合发展战略。大都市圈是经济有活力、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特殊经济区域。城市间需要立足产业特色,加强专业化分工,联合搭建产业生态链协作平台、模式创新平台和全产业链合作平台,实施创新一张网产业一盘棋,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分工协作与融合发展,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型产业集群。

  四是,跨界共建共治与协同规划战略。在保持行政区划不频繁变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级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企业、公民个人等力量,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模式,积极探索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设立跨界共治协调的联合机构,赋予一定的权威性,在研究策划、沟通协商、评估监督等方面形成常态化、实体化、专业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都市圈协同规划机制,推动和引导大都市圈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创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