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玉双(嘉兴大学教授)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两者存在着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需要高校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协同发力,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的堵点卡点。
当前,我国的创新力量备受瞩目,正展现出跻身世界创新前沿的强劲势头。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者结合仍不够紧密。例如,高校院所缺乏与企业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科技创新成果只是摆上了“书架”、锁进了“柜子”,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此外,当前我国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而企业的科技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相对不足。科技资源的这种分布表明,若没有高校院所的深度参与,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加强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的良性协作机制。
加强资源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加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能跳出重复投入的“内耗漩涡”,实现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的关键链路。企业借力于高校院所,能弥补自身基础研究的不足、缓解科研设备短缺的困境,有助于开拓新产业新赛道。高校院所借力于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与资金支持,能促使自身科技创新更加聚焦产业痛点,有效提升科技供给质量,让科研成果绽放“产业繁花”。加强资源共享,一方面,应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发布仪器设备、科研成果、资源需求、产业发展等信息,推动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匹配、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应在保护高校院所与企业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新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浙江探索推行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高校院所先把科研成果免费共享给企业使用,企业使用满意后再付费。该模式加速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迅速赋能产业创新。
加强人才共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在当今科技创新日趋重要、产业创新迭代加速的时代浪潮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离不开加强人才共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以柔性引进、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入企任职,能精准“解渴”企业高端人才短缺困境,推动产业创新;企业人才入驻高校院所担当“产业导师”,有助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人才共用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首先,要构建科学的选派机制,确保高校院所优秀科研人员与企业及岗位相匹配,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成果共认机制,保障人才共用行之有效。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企业取得产业创新成果,原单位要给予工作业绩认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职称、晋升职务,否则就会造成科研人员“身在企业心在校”、人才共用“有其形而无其神”的结果。最后,应出台相应的支持举措和奖励办法,激发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人才共用的积极性。例如,江苏推行的企业柔性引才模式——“科技副总”项目,建立了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任职的制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以来,已分12批次从全国513家高校院所选聘11868名科技人才到省内9661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其中2024年“科技副总”共2088名,人数创历年之最,“科技副总”已成为企业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