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天平(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刁清利(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加强乡村教育建设。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高质量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在乡村大地上,发生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当前,乡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生源结构和学校规模、质量急需改善,其他教育发展水平需要提升,区域教育资源分配有待进一步优化。现阶段,应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积极推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教育基础。
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不是简单的城乡兼顾,而是要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其着眼点在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是削峰填谷或平均主义,而是要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促进其优质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应以提升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工作重点,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要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推进乡村现有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加快建设新优质学校,并利用数字化赋能,帮助乡村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构建县域内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前瞻研判义务教育需求变化,科学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灵活流动,弥补教育资源供给缺口,消化过剩教育资源,实现地区间和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应构建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幼儿保育保教的有机融合和优质普惠。针对当下0至3岁托儿所供给不足和3至6岁幼儿园相对饱和的局面,要引导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办托,提供托育服务。要多渠道扩大城乡普惠性幼教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加强对薄弱幼儿园的翻新改造,加大对幼儿园配额调整的力度,降低班额配置,降低生师比,施行小班化教学,让幼儿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国家要倾斜支持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保障适龄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应以优化区域内教育结构为基础,全面推进乡村各类教育的协同均衡发展。要抓住中心镇教育发展的“牛鼻子”,办好乡镇中心学校和幼儿园,统筹各类教育的发展比例,着力于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构建学习型乡村,满足村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个性化学习发展需要。要精准施策,分类发展: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办好职业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技能乡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办好老年学校,让老年人老有所学,找到精神寄托,提升幸福指数。
坚持城乡统筹一盘棋,积极推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
《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应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充分挖掘城乡教育的不同特色,积极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要加快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发展,加强乡村薄弱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要进一步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帮扶政策,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改革、组建学校联盟等举措,充分利用互联网同步教研、备课、上课和评课等形式,整体推进城乡教育共生发展。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因地因校制宜,培育各自特色,通过教学观念、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应坚持以人为本与服务乡村相统一,积极推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回归教育本质,凸显乡村教育本体性功能,坚守育人价值底线,培养乡村社会的建设者,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明兴盛之路。要打开乡村学校的大门,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家校社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力。要抓好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成就村民人生幸福,实现村民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应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使乡村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要深化乡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乡村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筑牢乡村人才振兴的根基,根据村民的呼声和需求,推进产学融合,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要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和科技振兴,以深化乡村教育综合改革来建设并改造乡村,持续推动乡村的产业兴旺、文明提升、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同时,着力营造良好的乡村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积极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乡村教育具有乡土基因,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将乡村教育与当地的一方水土联系起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模式,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扎根乡土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
应创新乡村学校治理体系,处理好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新型城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适度赋予乡镇办学管理权限,呵护乡镇的办学治校生机,提升乡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要强化对乡村学校的行业管理、专业引领和服务保障,积极推进县域范围内乡村学校治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个性化发展,引导学校主体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懂治理、能治理到善治理,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
应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乡村教育人才队伍。要持续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乡村教师培养体系,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优化乡村教师的年龄、性别、学科和专业结构,完善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障机制,引导他们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做扎根乡村、安心从教的好老师和“大先生”。要进一步完善“县管校聘”制度,实行城乡教师常态化双向交流轮岗,积极推进城乡学校与学科教师同步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
应坚持以生为本,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新型乡村教育模式。要面向所有学生,开齐开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确保每个乡村学子包括学习困难儿童、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进一步完善走班教学制度,教师依据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情,实行分层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在备课、课程指导、作业布置等方面体现出针对性,提供差异化和个体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人格升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积极推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构建以学校为主、社会资源为辅的立体式、开放性和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并将其融入乡村生活,赋能乡村振兴,从而为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