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在理论创新中建功新时代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理响中国】在理论创新中建功新时代

  作者:张卫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分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不断前进、事业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不能停止理论思维;一个政党想要引领时代发展,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走过百余年伟大征程,一刻也没有停止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党百余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历程的宝贵历史经验,更是建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理论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程,在人类文明的广袤星空中闪耀着耀眼光芒。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史,理论创新始终深深沉潜在我们民族的基因中,缓缓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代先贤筚路蓝缕、艰辛探索,致力于理论创新——制礼作乐、诸子百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中体西用……,理论创新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一以贯之,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理论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伟大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约瑟指出:“从公元1世纪到15世纪,没有经历过‘黑暗时代’的中国人总体上遥遥领先于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晚期发生科学革命,欧洲才迅速领先。但是在那之前,不仅在技术进程方面,而且在社会的结构与变迁方面,西方都受到了源自中国和东亚的发现和发明的影响。”法国学者维吉尔·毕诺指出,“(中国)主要在两个时代(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一是在1685年后,当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政治和经济思想进行仔细反思时;其二是在1760年后,正当哲学和经济学家们试图开创一种作为政治和伦理道德基础的社会科学时代”。换句话说,中国文化在近代欧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理论创新塑造了中华民族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使中华民族在构建宇宙、世界、国家、民族、思想和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余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奋斗历程的宝贵历史经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遭受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必然面对和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在近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许多政治势力,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具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毅力的中华民族虽然进行了殊死抗争,无数仁人志士血洒中华大地,但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始终找不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正确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革命从此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我们党从创立的第一刻起,就把坚持科学、追求真理、理论创新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从根本上讲,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实际,并随着实践的推进不断发展。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的百余年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理论指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跟上时代和引领时代的伟大历史性跨越!

  理论创新是建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开拓创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实践创新,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向我们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创新。

  第一,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好“两个结合”,必须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相承”,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和宝库。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勃勃生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将更加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真理光芒。

  第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我们党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成就开辟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新道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聚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的进程有多么波澜壮阔,理论的创造就有多么汹涌澎湃。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初心与使命,历经沧桑依然能不断铸就辉煌,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没有终点。站在历史的高点喜看今日路,我们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怀信心、壮志在胸、无限热望、无比憧憬!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四重叙事的思政课

  • 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实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