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制定中长期规划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制定中长期规划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来源:北京日报2025-11-10 09:59

  作者:肖贵清(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

  科学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起草是一项涉及全党全国、覆盖各行各业的系统工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保障五年规划始终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规划工作格局。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仅体现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层面,更体现在对规划战略方向的把握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十五五”规划必须回答好未来五年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党中央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这一重要地位,在布局“十五五”规划时,既同“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理念和思路保持连续性,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又准确把握未来五年我国发展大势,提出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的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明确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原则。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我国发展方向的战略把握,确保了五年规划始终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

  民主决策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彰显了民主决策的制度优势。

  “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通过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起草过程一方面充分汇集各级党组织、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发展共识,保障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决策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另一方面,这一过程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保各方意见建议经过科学梳理、合理吸纳,使规划建议既符合国情实际又回应群众期盼,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是发扬党内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十五五”规划的编制遵循民主决策程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十五五”规划的编制首先由党中央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将根据党中央建议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草案。依照宪法规定,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权。“十五五”规划纲要需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审查批准后的正式规划将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公布,成为指导未来五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规划编制的各方面各环节,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人民行动,真正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凸显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独特制度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十五五”规划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强大的执行体系,确保国家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体现。

  聚焦重大战略任务,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十五五”规划建议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等设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引领性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方面,统筹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资源,进行高强度、持续性的投入,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二是对跨流域调水工程、高速铁路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投资规模大、涉及地域广、建设周期长的跨区域重大工程,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健全多元化融资机制,资源重点向重大战略项目、民生保障工程、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同时落实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举措,引导社会资源向规划重点领域集聚。四是强化产业规划与规划任务的衔接,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产业配套支撑,推动规划蓝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依托国家规划体系,保障战略蓝图一绘到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明确“三级四类”的国家规划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战略规划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十五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一是要靠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规划衔接机制,通过专项规划促进国家战略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入实施,依托区域规划细化不同地区的差异化落实举措,以国土空间规划为重大项目落地、产业布局优化提供空间支撑。二是以精准适配、保障有力的要素支撑机制调动各类资源,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消费等政策协同发力,为国家发展规划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健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监督考核机制,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监督,以有效监督考核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

  总之,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我们的制度优势,并将其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续奋斗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