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泽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一阶段所规划的七大主要目标,不仅是对新发展阶段内在要求的深刻回应,更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战略整体,体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的系统转型,从“局部突破”到“整体协同”的全面演进。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的系统跃迁
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主题。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传统依靠资源投入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关键议题在于如何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升,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从理论上看,高质量发展要求打破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在实践层面,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突破的关键在于打通“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节点——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通过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提高居民消费率,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为国家战略能力提供根本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十五五”时期,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大国博弈加速向科技领域延伸,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命门”。当前突出问题是部分领域“卡脖子”风险依然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从理论视角看,这一目标体现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大论断的深化。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追赶,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重构。必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战略突破路径在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重点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实施全链条攻关,力争取得决定性突破。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重要的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形成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格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打造释放制度红利的关键引擎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五五”时期,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不再是单点突破的问题,而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系统性破解。关键议题包括: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消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卡点堵点等。从理论逻辑看,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它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的核心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战略突破在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破除隐性壁垒,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构筑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
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当前,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主流价值观面临冲击,网络空间治理难度大,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尚不匹配。如何增强全体人民的价值认同、文化自信和精神凝聚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从理论高度看,这一目标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它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突破路径在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将其要求嵌入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全过程。同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对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发展数字文化、网络文艺等新业态,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五五”时期,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不再局限于温饱或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向更高层次的健康、教育、环境、安全等全面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依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新挑战。从理论维度看,这一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战略突破在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同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是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窗口期。关键议题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紧迫、污染防治攻坚成果需巩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从理论层面看,这一目标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战略突破在于制定并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同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绿色金融、碳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统筹发展和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关键议题涵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多个维度。从理论逻辑看,这一目标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入贯彻。它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战略突破在于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种业振兴,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进能源革命,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提升战略储备能力,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安全评估和预警机制,推动关键环节本土化替代,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体系,防范化解经济、金融、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十五五”规划的七大主要目标,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协同推进的战略体系。它们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系统观念统筹全局,以问题导向破解难题,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