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社科论坛--‘一带一路’高端人文对话”在京举行

“中国社科论坛--‘一带一路’高端人文对话”在京举行

2018-06-15 19:0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秦超)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圆满结束之际,为促进中国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文化交流互鉴,推动高端人文平台合作,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国社科论坛--'一带一路'高端人文对话”于2018年6月14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院、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承办,共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智库、高校、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以及驻华使节等近200余人与会,围绕文明的包容与互鉴、民间外交与民心相通、国家形象与社会舆论、人文交流前沿问题等四个主题开展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和高加索、中亚国家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记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和中亚高加索国家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带来了新的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曾强调,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需要不断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化民众之间的心灵沟通,筑牢友好合作的社会根基。

  当前中国和中亚高加索国家,已建立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各类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体育赛事、青年交流、智库对话等精采纷呈,人文社会研究是人文合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有利于各国之间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

  在“人文交流前沿问题”发言环节,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强调,“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和人文之路。以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首先不同的文化间要相互尊重,其次不同文化间要相互学习,最后不同文化间要相互包容。虽然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高加索地区人民在信仰、文化上有所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们相互间的合作,并不影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这种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合作,是今天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非常好的人文保证。

  在“文明的包容与互鉴”发言环节,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教授叶卡捷琳娜在发言中指出,历史上中国和俄罗斯是友好的伙伴,凝结出了可贵的欧亚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欧亚精神应该包涵三个要素。第一,平等对待所有的文化和文明;第二,共同致力于世界难题的解决;第三,相互尊重国家主权。俄中两国都尊重多极世界的规律,俄中两国一定会继续开展跨国的、跨区域的巨大欧亚地缘政治板块的深度协作。政治意愿的领导下,经过对于历史、对于当今世界、对于民族利益的深远思考之后所做出的决定会成为我们构筑我们共同希望所看到的未来的光明世界的坚实基础。

  在“民间外交与民心相通”发言环节,格鲁吉亚农业部长顾问布特卡拉泽指出,中国和格鲁吉亚的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一带一路”将这个数千年前的联系焕发出了新生。2017年,我们两国共同庆祝了两国建交25周年,两国双边关系在2017年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格鲁吉亚赢得了自己的荣誉,赢得了同中国自由贸易的新的机遇。这就是“一带一路”带来的丰硕成果,带来的人民福祉。中国人民为我们建造了一条大路,中国的人民为我们建造了一条新的道路,是引向光辉胜利的道路。

  在“国家形象与社会舆论”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信息院院长张树华强调,“志合者不以山高深海为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加强思想和智库的交流,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无论是大学,还是海外汉学家,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向当地社会和知识精英,反映真实的、客观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构建“一带一路”的意见领袖,为构建“一带一路”提供思想交流和文化互鉴的中坚力量。

  会议最后参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不少卓有见地的观点。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