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2018-10-23 11:29来源:北京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宁文

  在抗击非典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非典疫情的迅速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胡锦涛在全面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时,第一次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来概括正在探索中的“发展观”。这表明,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已经呼之欲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重点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研究部署。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随后的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中的又一篇重要文献。这篇讲话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初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一次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确阐释和科学界定;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要求“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从此,科学发展观开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2004-2005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2004年初,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越绷越紧,经济运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避免国民经济再度陷入大起大落困境,中央及时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胡锦涛强调,“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他高度重视总结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并结合这些新经验及时阐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中蓬勃发展

  进入2005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党中央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这时到党的十七大召开,与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相应,科学发展观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以十七大报告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标志着科学发展观走向成熟。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

  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中不断深化,并进一步转化为全党的自觉行动

  按照十七大部署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开展了历时一年半学习实践活动,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全党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力推动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化为全党上下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继续发展完善

  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困难和挑战既考验着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进程最显著的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举措。2010年10月举行十七届五中全会,围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研究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这一战略思想继续发展完善。(文幅摘自《党的文献》2012年第2期,张宁文)

[责编:秦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