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陈锋:泰山文化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陈锋:泰山文化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2-18 11: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陈锋:泰山文化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泰山文化、绿色发展、制度型开放、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党的全面领导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锋:泰山文化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泰山学院教授陈锋指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泰山文化的形成,无疑有许多要素,其中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山川崇拜,二是巡守封禅祭祀活动,三是民间信仰活动。泰山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屡见于历代史籍的“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天下之安,犹若泰山而四维”“天下巩固,屹若泰山之四维”等等,均是言简意赅地点明了泰山与“国泰民安”的象征意义、内在联系和文化内涵,这一点已经渗透进传统文化的肌理。泰山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国泰民安的文化特征已经呈现出多元色彩,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泰民安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

  摘编自《光明日报》

  【江宇: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新竞争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认为,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新的竞争优势,也将为人类探索新发展道路作出贡献。西方现代化道路并没有解决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刺激了向自然界毫无节制的索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透支和破坏达到极限。与之相反,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戒杀护生的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以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出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徐杰:把握推进制度型开放的着力点】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徐杰表示,要更好地推动对外开放,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促进观念的转变。不能总因认为时机不成熟而惧怕开放或拒绝开放,没有压力就永远也不会准备好。二是逐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缩减限制准入的领域,将部分规定比较粗略的进一步细化;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争端解决机制;加快转变外资管理体系,建立对于外商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三是顺应国际规则的变化趋势。逐步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水平;进一步开放市场;逐步采用更高水平的规则标准等。四是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通过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实现参与各国利益共享,将之建设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合作平台。五是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应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保障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利益、遵循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为推进世贸组织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六是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升级。进一步修订完善外资管理的相关法律,为促进、保护并引领外资在中国落地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

  摘编自《经济日报》

  【储成君:民营企业绿色发展聚焦“五大体系”建设】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储成君指出,应重点聚焦“五大体系”建设,加快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政策举措落地见效。一是推进达标排放的企业责任体系。企业不分所有制、无论大小都应以达标排放为前提,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建立自行监测制度,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合法合规经营,自觉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二是建立释疑解难的服务保障体系。应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加强交流培训,搭建环境治理服务平台,有效对接环境治理需求和供给。三是健全科学规范的环境标准体系。以经济技术可行性为准则,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发挥好环境标准衡量企业污染治理优劣的准绳作用。全面筛查并梳理现有环境标准,加快制定相关领域或细分行业环境标准,填补标准空白。四是强化宽严结合的督察执法体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规范自由裁量权,加强分类分步有序监管,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企业的监管频次和惩处力度。五是完善奖优罚劣的经济政策体系。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升级等支持力度。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张志明:正确认识党的全面领导】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志明认为,所谓党的全面领导是指,党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肩负全面领导责任。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澄清几种误识。一是不能把党的全面领导视为眉毛胡子一把抓。党的全面领导对科学领导、科学决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即要求党的领导理念必须更加先进,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更加科学,要求党的领导绩效更加卓越,要求党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更高、能力更强。二是不能把党的领导简单等同于管理。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提升,应该是党更善于用非权力领导力去驾驭和升华权力领导力的本领的提升。因此,新时代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和党领导一切,绝不是要党包打天下,要党包办包揽一切,更不是要党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而是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当家作主。三是不能把党的领导方式等同于党的执政方式。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保证党对政权的高效领导,这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制度上实现“依法治国”的原则,以保证党对政权的有效运作,这是党能够领导和善于领导的基本保证。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陈锋:泰山文化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