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以斗争精神磨砺担当品格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专稿 > 正文

以斗争精神磨砺担当品格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8-22 18: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王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在全国执政70年的时候,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意义重大,正当其时。体现了我们党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的深沉历史使命感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烈现实责任感。作为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我们党始终怀有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实现党的自我革命,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永葆斗争精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锤炼担当风骨。敢于担当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勇于斗争是党性要求、也是时代呼唤。唯有经过斗争的淬炼,担当才能过硬;唯有经过斗争的磨砺,担当才能闪光。特别是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个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担当,才能更好地在学思践悟中守初心、担使命,才能更好地在细照笃行中找差距、抓落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精神懈怠作斗争,激发干事激情。党的初心和使命,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党员干部增强信心、戮力同心,保持忧患意识、斗争精神,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前景光明,挑战严峻。在这样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候,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 “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问题,表现为抱残守缺、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看摊守业、不思进取甚至打退堂鼓、当“逃兵”,既不敢于斗争,又不善于斗争。这固然是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主要原因是精神状态问题,革命意志衰退,甘于乐于当“太平官”“老好人”“甩手掌柜”,根子在于理想信念淡化,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违背了入党誓言,摒弃了为党工作、为党分忧的第一责任。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必然要经过各种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有一部分人停留下来,不再前进。”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是激发干事激情、敢于担事任事的关键。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既是对党员干部干事激情的根本要求,同时又是新时代凝聚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力量的内在需要。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干事创业的信心会更强、标准会更高、劲头会更足、效果会更好。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当前,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关键,就是要有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尽责尽力的精神状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党员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四个服从”,始终保持和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那么一股劲,不畏难、不回避、不推诿、不懈怠,听党的话,跟党走,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充沛顽强的担当精神披荆斩棘,攻克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与能力不足作斗争,提高本领水平。使命光荣,任务繁重。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本领大小不仅仅是干部自己的事情,而且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地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扑面而来,各种困难、风险、挑战层出不穷,面对老办法不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现实情况,党员干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愈发凸显。比如,有的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缺乏政治慧眼,看不清发展趋势,察不出蕴藏其中的危与机;有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不到有效管用的思路办法;有的面对信息化不断发展,雾里看花,不懂网络规律、走不好网上群众路线、管不好网络阵地,等等。适应新任务,担当新责任,迫切需要党员干部掌握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的根本遵循,特别是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如果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工作就难以落实落细落到位。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甚至还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实践中会出现判断失误、选择不慎、管控不力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解决能力不足、克服“本领恐慌”的治本之策是学习,应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敏于学习。要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被日趋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如果不能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就无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学然后知不足,要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以强烈的“赶考”意识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使认认真真学习成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向书本学习、实践学习、群众学习、专家学习,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哲学、历史、法律、科技、国防、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多方面借鉴优秀文化成果和文明成果,强学强记,常学常新,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使自己真正成为执政的内行领导、兴业的行家里手。要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坚持知行合一,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应用的关系,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要坚持久久为功,自觉从一些无谓的应酬、形式主义的东西中摆脱出来,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避免因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造成的思想僵化、庸俗化,克服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与形式主义作斗争,强化担当作为。古人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做实。知行合一,贵在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当下,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不作为、不负责、不担当。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简单易行的表面工作代替了需要艰苦奋斗的过程,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形式主义从根子上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严重破坏党群关系,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危及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血性,要有担当精神。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领导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把斗争精神体现在敢于担当作为上。要增强斗争历练,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领导干部的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伟大斗争实践中提升、在敢于担当负责中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都需要担当。担当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要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要把握斗争规律,面对困难危机,不能徘徊迷惘,更不能畏缩不前,必须担当作为、迎难而上、化危为机。要善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预见形势发展,准确把握机遇挑战,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敢涉“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要提升斗争境界,心底无私天地宽,斗争不是空喊口号“争口气”,也不是无谓纷扰“搅浑水”,更不是排除异己争私利,是为党的事业而斗争、为人民美好生活而斗争、为民族伟大复兴而斗争。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方面从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做起,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另一方面立志做大事,保持定力,淡泊明志,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既要有愚公移山的苦干精神,也要有善抓善成的巧劲。既反对不作为、慢作为,更反对乱作为、假作为。我们要永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政治风骨、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真抓实干,真正作为,努力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全力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