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揭批“美式人权”系列专家谈】美国人权的道义根基正在逐渐崩塌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揭批“美式人权”系列专家谈】美国人权的道义根基正在逐渐崩塌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3-16 16: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 周力

  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今天,无论哪个国家都无法堂而皇之地否认人权。但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却我行我素,在国际国内人权事务中恣意妄为,他们以霸权的姿态,把控国际人权话语权,在四处挥舞“人权大棒”敲打各国中获得满足,而忘记了自身人权状况的千疮百孔、痼疾难除。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9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以大量公开的数据、报道及研究成果,客观揭示美国持续性、系统化、大规模侵犯人权的事实,包括贫困、严重贫富分化、金钱政治、暴力犯罪、社会排斥和歧视、种族对立、仇恨、宗教不宽容、发动战争等等方面。美国的这些人权问题不仅多年来未获改善,却一再持续、加深,已经很难让人将之与“自由的乐土”“民主的灯塔”联系起来。

  人权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和价值,是以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充分保障为前提的。但是报告显示,美国是目前唯一有数百万人处于饥饿状态的发达国家,超过40%的美国人难以负担住房、食品等基本生活支出,每晚至少有50万美国人无家可归;美国是少数没有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发达国家之一,并且近年来没有医疗保险的成年人比例也在攀升,有相当数量的居民无法在患病时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这些结构性、制度性和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固化了民众积极、充分、有意义地参与、促进发展并公平分享各方面发展成果的格局。

  人权倡导自由、平等,以及相互的尊重和宽容。但在报告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持枪自由背后潜藏的庞大利益集团及其对立法和行政事务的侵蚀,在政治选举中的筹资竞赛和金钱游戏,以及美国在年度新闻自由指数的排名中连续三年下降,本届政府“对新闻自由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持久的攻击”,还有公民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正在遭受系统性侵犯。我们看到过去50年来,美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稳步上升,最富有的10%的家庭占有将近75%的家庭净资产,最底层的50%的家庭财富净增长基本为零,白人家庭的平均财富几乎是非洲裔家庭的10倍,富人寿命更长而穷人寿命更短。我们看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在民生、执法等领域中少数族裔所饱受的歧视和权利被侵犯,看到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与种族歧视的叠加,从种族歧视到种族对立与仇恨情绪弥漫,宗教不宽容持续恶化;看到美国老年人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难以承受高额医疗支出和养老服务,16%的老年人曾受到某种虐待,自杀成功率是年轻人的50倍;还有美国“零容忍”政策带给移民的骨肉分离,以及诸如此类的非人道对待。这些以自由为名的利益交换、贫富分化、歧视叠加、仇恨言行和社会现实带来的无力感,都遮蔽在法律条文、公共政策和政治辞藻之中,表面上光鲜亮丽,但里子却在逐步蚀坏。

  人权寄托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国人民和每个个人的实际福祉和感受评价是最终的人权标准。然而,报告让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失去信心:患病者由于医疗费用过高而在生病时放弃治疗,暴力犯罪受害者觉得警方“不会或无法提供帮助”而放弃报案,记者遭到袭击、在报道抗议活动时被捕,“本届政府对于有多少贫困人口及如何帮助他们毫不在意,只是盘算着如何玩一场数字游戏”,金钱支配了政治进程,“扭曲了真实民意,侵蚀了民主基石”,“美国不可能实现种族平等”……民众的这些失望、绝望,意味着美国愚弄民众、欺骗世界的虚构幻境的破碎。

  在这所有的背后,是金钱和谎言,是傲慢和偏见,毫无道义可言。这些可能正如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所言:“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美国或许早已忘记了建国时在独立宣言中对人权的宣告和对政府的告诫。或许也早已忘记了他们的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提出的“正义两原则”,可能那也只是哲学家的善良愿望罢了。美国在人权问题上言行不一、自我隐恶,长远来看只会是饮鸩止渴,带来民心的疏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折射出了美国对自身制度模式的不自信,以及认识到自己公信力、影响力正逐渐消逝的危机感。

  一滴水可以映现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当一个国家无法带给民众生存和发展,无法维系社会的自由、平等、尊重、宽容,无法回应民意、获得民心时,那这个国家人权的道义根基就已经崩塌。美国这些人权问题是一系列矛盾的叠加,如果仍然置若罔闻、熟视无睹,对这一失灵的体制机制没有纠错功能,那只能被动地等着下一场悲剧的发生。

  每个人只有体面地生活在一个正派、包容的社会里才能真正实现人权。人权不是虚伪和粉饰,不是精巧的政治算计,而是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实现人权,不能靠盘算着贬低别人来获得安全感,安全感来自于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国家人权的影响力,不是靠霸权的垄断,而是靠正当合理且有道德权威感的政治价值观和在现实中一致践行。我们真诚希望美国能够反躬自省,使人权远离政治化、工具化和意识形态化,让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能切实地享有人权。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