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潘家华:生态文明制度不是要禁止利用资源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潘家华:生态文明制度不是要禁止利用资源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4-15 10: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潘家华:生态文明制度不是要禁止利用资源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思政课、生态文明、美国债务货币化、数字经济、公共卫生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覃采萍: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改革探索的创造性】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中心覃采萍表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效果。把思政课办得更好,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思政课教师改革探索的创造性。当前,广大学校和教师坚持守正创新,自觉从教学形式、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取得明显进展,但在一些方面与学生满意度和教学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让他们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紧紧贴近时代变化、紧紧贴近学生个性特点、紧紧贴近学生全面发展,善于将提纲挈领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体系,进而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入脑入心的价值体系,既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和期待,又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期待,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在制度建设方面,可成立教学质量管理机构,认真落实教学巡查、随机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通过评选和推广思政课教学的精品课件和优秀成果,进一步增强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创造创新能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潘家华:生态文明制度不是要禁止利用资源】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指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指向,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制度的着力点只能是保护和修复。对于典型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濒危动植物栖息地,最有效的制度就是划定自然空间,严加保护。对于已经受到人为破坏的、退化的生态系统,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或自然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制度所支持和鼓励的则是修复。当然,保护自然应以顺应自然为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放纵自然。例如,建水库蓄水,蓄的是洪灾之水,将生态负资产转化为有效资产,在缺水季节服务于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之所需,供水城乡、灌溉农田、缓解旱情,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保障了粮食正常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手段。对于自然资源存量,生态文明制度所寻求的显然不是不加以利用,而是要有效率、可持续地利用,保障自然资源存量水平能够永续利用,提供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由于自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可以自然再生,能够自我净化一定的污染,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并不是要禁止利用资源,也不要求严格零排放。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沈国兵:美联储放纵大规模债务货币化吞噬美元国际货币信用】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院教授沈国兵指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充当国际清偿手段,是决定美国持续贸易逆差失衡的“原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下,为防止美国经济遭受疫情重创、陷入严重衰退,美联储已祭出重招,频频推动大规模债务货币化,甚至被称为“开着直升机撒钱”,目标就是要维系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主导作用,继而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本位体系,来支撑疫情蔓延下美国不断高筑的财政赤字和日益膨胀的美国国债规模。若美联储继续放纵大规模债务货币化,通过更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直接购买美国国债,那么大量的美元流动性将会被倾泻入国际金融市场,将会不断地损害和吞噬美元的国际货币本位体系,进而破坏美国国债的可持续性。一旦市场对美元的国际货币本位信心发生动摇,这将对美国经济金融发展是致命性的。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下,美国政府更需要与主要美债持有者中国、日本等10多个主要经济体加强互惠互赢的经贸“共生”关系,而不能一味过度地让美联储直接进入市场来无限量购买美国国债。

  摘编自光明网

  【王恒丽:找准发展数字经济的着力点】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恒丽认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要找准着力点。一是高效配置数据要素,促进数据要素联动,加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二是夯实数据基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突出数据安全,加强关键环节、操作系统等领域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持续完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智慧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

  摘编自《经济日报》

  【冯军:以健全的法律制度涵养公共卫生法治意识】

  冯军表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全民法治意识的涵养具有重要意义。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疫情、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现有的法律法规较少关注生物安全问题,有些条款还不够详细、严谨,相关法律的配套性尚待加强等。这必然会弱化法律规范应对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影响公众对公共卫生法治的认同,不利于培养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意识。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必须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比如,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等。要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树立公共卫生法治的权威,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以健全的法律制度涵养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法治意识。

  摘编自《河北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澍整理)

潘家华:生态文明制度不是要禁止利用资源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