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共享经济、党的领导、防范风险、企业家精神、红色资源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培丽: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降成本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培丽表示,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对于扶持中小企业形成自我内在成长机制大有可为。中小企业之间将部分闲置的员工、厂房、生产资料和产品进行共享使用,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租用双方的共享共赢。对租出资源的企业而言,既获得了收益,又降低了持有这些闲置资产的成本;对租用企业而言,可以较低的成本解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减轻了大规模资产投入带来的成本压力。比如,面对疫情冲击,餐饮企业云海肴、西贝等与外卖需求快速上升的盒马鲜生合作,进行员工共享,既维护了员工利益,又降低了企业成本,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摘编自《光明日报》
【辛向阳:紧紧依靠人民、带领人民书写伟大传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辛向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依靠中国人民创新创造,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追赶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传奇。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汲取人民的智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是需要书写传奇的时代,也是成就传奇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大政方针和惠民政策措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中取得超出预期的表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不仅激发了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而且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摘编自《人民日报》
【清翔: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关键是要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清翔表示,我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之所以能够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也具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能够凝聚战胜风险挑战的磅礴力量;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解难题、办大事、化风险,能够为有效战胜风险挑战提供体制保障;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自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能够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体制机制支撑;等等。因而,体现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中国之治”,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进财:秉持创新引领,做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张进财认为,在新形势下,企业不创新只会是死路一条。企业家们在保持做大做强初心的基础上,只有与时俱进、主动求变、锐意创新,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首先,要变观念。企业家们应率先垂范,树立起解放思想、创新引领的典范,不断强化自身战略思维、前瞻意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强化开放思维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育培养及引进,以此为指引,擘画出企业未来创新发展的美好蓝图。其次,要变工具。当前新基建、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工具为己所用,服务企业主业的创新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再次,是变布局。企业家们要及时根据政策形势、产业发展大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战略调整,优化业务布局,推进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创新,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新路径,多元化布局,为企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赢利点,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摘编自《湖北日报》
【李伟红:激发各类主体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积极性】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伟红表示,红色资源是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于一体的“价值集合体”,最大程度转化关键在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广泛培育和激发各类主体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坚持教师主体引领,培育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和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打造青年教师队伍,打造更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堂。二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通过情景剧、辩论赛、微电影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方式,打造互动式、渗透式和主动式的思政课堂体系。三是培育多元主体队伍。思政教育主体不应局限于专业化的思政教师,学科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优秀人士都应纳入思政教育队伍。要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契合,与干部教育、党性教育、国民品德教育体系结合,奏响思政教育“交响乐”,不断推动红色资源价值最大程度转化。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