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司红霞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也为继续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各行各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思想的方向。
作为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20多年的高校教师,笔者认为,针对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理念,塑造中国形象,传递中国智慧等问题,要始终不忘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首先,在汉学教学和语言传播的层面上,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还是一个民族形象塑造和国家战略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面向文明类型不同和文化差异极大的各国学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站得住讲台”,不仅需要精湛的业务和教学能力,还需要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而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自信,首先来自对自己的母语——汉语的深刻认识上。当然,深刻的认识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其中,汉语语法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过去确实常有这样的情况,对外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汉语作为他国他民族的一门外语,在语法结构上与学生们的母语有很大差别,他们一些涉及语法结构的提问有时以“习惯用法”来搪塞。久而久之,总是不能很好回答汉语语法问题的教师,自身形象及其背后所连带的国家形象会受损,汉语的语法价值也被贬低。实际上,今天的汉语语法是舶来品,《马氏文通》第一次用西方语法学对古汉语进行研究,由此开创的汉语语法之路基本上沿袭西方,汉语事实与西方理论方枘圆凿,难免顾此失彼,或不能相称。其实,汉语研究的历史远比《马氏文通》悠久,自先秦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小学研究路子,文字、训诂、音韵诸方面都成就斐然。
没有语法就构不成语言体系,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终究须走出自己的路子。第一,要深入汉语实际,从汉语的事实出发;第二,要发掘古代汉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要从世界语言的角度观察汉语事实。只有学贯中西,将汉语的研究置于世界语言研究的视阈下,发现汉语的特点,才能有所创见。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发现了汉语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表达,尤其是汉语语用原则、功能特点开始受到重视。只有立足于中国语言生活,踏踏实实做学问,有朴学的精神,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运用语言类型学的思维,事实、传统、西学三者结合才能完成构建具有汉语特色的语法体系的任务。
其次,文化自信来自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知识层面和观念层面。如今的汉语教学在文化上的内容主要还停留在物质层面和知识层面,如教学生剪纸、打中国结、练习书法、茶艺等,以及简单地讲授中国历史和交际知识等,而观念层面的文化内容很少涉及。但这是一个“思想市场”和文化价值观念竞争的时代,只有观念传播及获得认同,文化才能形成“软实力”。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需要因势利导。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讲授“愚公移山”的故事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愚公不搬家?”显然,这是一个极具文化差异的问题,却不能回避。如果教师是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人,这时就不必惶恐于这样“无厘头”的提问,而可以导向到中华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观念,“人定胜天”的观念,“天助人自助”的观念等等,尤其是可以导向对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和对家园的热爱。这些观念有些与西方是相通的,有些则富有中国特色。教师对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有充分理解,就不妨大大方方地探讨这些问题,为外国学生提供一种文化视角甚至于人生价值的选择。汉语教学的一大目的就是通过语言传播来加强文化文明的沟通,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差异思维下的提问,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都可以使我们在导向价值观念论述时充满文化自信。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一整套系统的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等等。到了当代,实事求是、辩证思维等观念也被吸纳进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汉语教学可以围绕着这些观念传播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如果有一个核心,那必然是价值观自信。在观念文化层面,我们不仅应该思考古代中国为世界贡献了什么,还应该思考中国当代文化为世界贡献了什么。当代中国的文化现状更应该进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当代中国是汉语学习者最需要了解的,也是中国最愿意向世界推出的,是教学双方的动机交集,应当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基本教学内容。
最后,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得法”或“不得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了60多年,有没有自己成功的教学模式?这个需要总结梳理,需要我们关注现实的教学实际,而不是停留在借鉴、引用西方理论上。汉语教学中有哪些教学模式?哪些普遍成功?哪些受限?这方面尚缺乏深入研究的成果。由于汉语与西方语言巨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照搬西方的教学法而不探索发展汉语教学自己的教学模式,那只能说是文化自信不足的体现。
目前汉语教学界的现状是,研究汉语本体的人多,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也多,但是真正研究汉语教学法的就相对比较少了。本体研究受重视是因为很多人信奉“教无定法”,这样的认知将对教学的研究变得可有可无,或根本无所谓了。本体研究的路子主要是汉语作为母语的研究方向和路子,跟中文系的研究一样,没有关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特点。研究教学的人越来越少,教学论文的质量越来越低,恶性循环,教学研究也就更受到轻视。于是,十分迫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甚至没有人研究。本世纪初有少数学者针对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产出了一些成果,但也缺乏后继的动力。对于汉语教学的本体是什么,教师和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至今仍有很多争议。刘珣先生曾经呼吁,我们汉语教学界应该建设一个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那样坚实强大的学科,这是汉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科建设并非是抽象的、空洞的。比如,首先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凝聚同仁的共识,解决几个难题,做成几件事情。过去我们汉语教学界对汉语、中华文化、教学理论的评价只有一个西方的标准,如今,汉语教学界需要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中国传统的,而应该是“实事求是”这个标准。只有脚踏实地,关注实际,又立足世界大局,融汇各方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对汉语特点的认知到教学法,从汉语教学的本体共识到标准的确立,都需要文化自信。这正是我们应该树立文化自信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