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特色主义民主、经济增长、教育法治建设、对外开放、农村低碳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柴宝勇: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柴宝勇认为中国式民主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群众真实意旨的实践创新,具有鲜明政治特色和显著比较优势。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定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国式民主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坚定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有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民主认同。坚定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自信,要通过发挥制度的保障和规范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中国式民主文化自信的实践情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中国式民主的真实性、科学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拯:坚持底线管理,助力经济增长】
李拯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中国以今年6%的底线增长目标,向世界表明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体现了一种底线管理思维,为结构性改革留出了空间,也体现了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底线思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6%以上”不仅是一个总量目标,也有着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6%以上”的增长目标里,还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能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这背后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和“一切依靠人民”的力量源泉。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6%的底线上取得更好成绩,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
【周洪宇:教育法治建设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表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从几个重要方面着手:一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二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我国已经基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但结构相对松散,相对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依法治教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需通过科学合理的、富有逻辑的和内在一致性的体系来整合教育法律部门全部内容的基础性法律,编纂教育法典,从而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完善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迟福林: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性变革新突破】
迟福林认为,当前,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大背景下,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基本导向,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以制度型开放与制度性变革全面激发市场活力。要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制度型变革,在服务业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和制度性变革上实现重大突破。高水平开放的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重要力量,将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蒋萍、房大梁、杨腾:多管齐下,推进农村低碳发展】
蒋萍、房大梁、杨腾表示,农村地区蕴藏着巨大碳减排潜力,可通过乡村振兴事业得到有效激发。如若根据农村地区特点,积极引领农村地区低碳发展,势必为我国如期实现减排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农村地区推进低碳发展应瞄准4个重要着力点,即加快实现农村产业结构新升级;借助能源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趋势,实现农村供能模式新升级;借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利形势,尽快实现农村监管方式新升级;依托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探索推动农村生活方式新升级。推进农村低碳发展仍存在一些难点,应把握系统性、多元性、专业性与普惠性,通过多方合作并发挥合力,在农村地区形成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