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疫苗民族主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城乡经济循环、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兴华:疫苗民族主义让美式国际道义褪去光环】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刘兴华表示,此前,美国新政府提出名为“战时努力”的举措,在严控疫苗出口的同时,从辉瑞、莫德纳和强生等疫苗生产公司订购了足够6亿人口接种的疫苗,远超美国的疫苗需求。在关乎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共同福祉的问题上,美国的疫苗民族主义让美式国际道义的光环消失。美国疫苗民族主义撼动了跨大西洋联盟的内聚性,降低了欧洲盟友对美国领导地位的认同以及在卫生健康安全等国际道义问题上对美国的信任。美国疫苗民族主义使美国优先和美国至上观念横行,恶化了道义环境,导致多国出现安全恐慌,打碎了疫苗自由贸易链条,诱发了一些国家的保守主义倾向,增加了各国疫情防控成本。中国政府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担负起国际责任和国际道义,向69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无偿疫苗援助,同时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而美国却给中国的道义之举扣上搞疫苗地缘政治的帽子,可笑至极。国际社会正在见证大危机下不同的国际道义观并检验其真伪,美式国际道义已经褪去光环,显露其本来面目。“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国际道义的天平终将指向正义的一方。
摘编自《光明日报》
【马建堂:着力打通堵点,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畅通无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需要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需要着力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首先是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有力支撑作用,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其次是要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只有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国内大循环才不会因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断供”而中断,参与国际循环才有更大的底气和支撑。再次是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只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还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历史大势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内循环质量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进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
【涂圣伟:从体制机制着手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指出,城乡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本质上在于构建起城乡共生关系,实现两个异质性空间的要素对流、产业耦合和供需适配。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需要从体制机制着手,全面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产业关联效应和市场流通效率。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着力打破阻断、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交易功能,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加快改变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格局,促进城乡要素高效对流。二是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创新产业融合服务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提升城乡产业融合层次,促进产业向乡村有序转移。三是健全城乡商品服务流通网络。要加快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四是强化县域联动城乡经济功能。应立足不同地区发展基础和要素条件,建立分区分类推进建设的支持引导机制。
摘编自《经济日报》
【温焜:以农业绿色发展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温焜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发展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之前单纯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注重农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支持资源和生态条件突出的地方发展绿色农产品,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要全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进一步促进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序引导整村土地流转,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郑庆宇、夏海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四个着力点】
郑庆宇、夏海龙指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纲举目张,重点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四方面工作。首先,“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其次,进入“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既要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要素,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打好种业翻身仗,也要统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增收转向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再次,乡村建设的面貌会直观地呈现出乡村振兴的成效。“十四五”期间,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乡村建设行动既要致力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宜居宜业的环境功能,也要注重乡村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最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村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