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专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六大亮点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光明网专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六大亮点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7-07 10: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号角,连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为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光明网专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围绕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行了系统讲解。

  韩庆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饱含热情、气势磅礴、高屋建瓴、催人奋进,听完之后感到非常震撼、振奋和感动!在他看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至少有六个亮点值得深入总结。

  第一个亮点,是明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并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明确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精辟总结概括并向世界宣告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对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进行了总结概括,生动绘就了党历经百年风华正茂的恢弘史诗,郑重表达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心,激荡、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向党、携手奋进的磅礴力量。

  第二个亮点,是讲话通篇贯穿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党与国家、人民的本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韩庆祥认为,讲话不仅是对党之所以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忘记初心使命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的告诫。

  第三个亮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具体阐释了其深刻内涵,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是讲话的一大理论贡献,是党百年奋斗史积累的最珍贵的财富,值得理论界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并且这种概括是有逻辑的:第一个层次是认知层次,表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第二个层次是目标层次,表述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第三个层次是特质层次,表述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第四个层次是主体层次,表述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泉,也是精神之源,而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第四个亮点,是讲话第一次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提炼概括出九个方面的成功经验或历史启示,同时也将其转化为开创未来的根本路径或行动纲领,为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它贯通历史、未来与“四个伟大”。韩庆祥表示,一是领导力量,也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和全面领导。二是根基血脉,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三是指导思想(思想武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四是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五是安全保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国内安全保障。六是和平环境,不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为实现民族复兴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七是精神力量,既是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准备,又是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八是重要法宝,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支撑。九是政治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这九个方面是回答“三个为什么”的基本依据,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第五个亮点,是整个“七一”重要讲话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对此,韩庆祥用四句话来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其他本质特征,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其他制度优势,才能真正读懂国家,才能真正读懂人民。

  第六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把“走自己的路”看作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七一”重要讲话的政治含金量、学理含金量很高。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表达了中国道路,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逻辑、本质特征、重要地位和世界意义。“走自己的路”相对强调“我们中国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而得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对侧重于现代化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现代化”道路,要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的,这一点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都有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新”的特征,这是相对于西式现代化而言的。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可以看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后者扎根于前者基础之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辩证扬弃以家庭伦理、以民为本、世界大同为支点的中华传统文明,又批判超越以自由主义、资本至上、西方中心论为支柱的西方文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和“五大文明”为基石的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平等性、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共建性的全要素文明,是当代中国贡献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光明网记者王晓秋采访整理)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