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故事、生态保护、粮食安全、直播带货、思政课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冷凇:利用全媒体传播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冷凇指出,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闭环,释放强大的传播合力。首先,充分发挥电视长视频的高品质与公信力功能。党媒固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促使电视长视频在传播链条之中扮演着精品创作和“超级宣推”的重要角色,专业团队工匠般的创作方式使其成为精品内容的重要供给站,经视频网站、短视频等平台进行新的裂变传播。其次,充分发挥视频网站垂直题材的分众开发功能。国内外大批热爱中华文化的观众喜好各异,视频网站需要将传播视角推向不同偏好的圈层和更为细分的领域,为每位受众建构“细分影院”。再次,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导向积极的议题发酵功能。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定位于人际关系的圈层连接和虚拟公共场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精品内容通过共享与交互形成社会议题,形成对外传播重要的“舆论战场”。最后,充分发挥短视频以小博大的精准触达功能。凭借着文化非遗、美景美食、功夫绝技等海量贴近现实又极富创意的优质短视频,微小叙事和精准到达的“点穴”效应使其拥有更强的精准穿透力,在“见微知著”中沟通世界。
摘编自《光明日报》
【柯水发: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柯水发指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生态补偿机制的深化改革,将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结合《意见》内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构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国家纵向补贴补偿,激发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正外部性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规范和引导市场价格体系建设,建立生态产品及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创建绿色生态银行。二是进一步强化技术保障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综合体。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如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农业控水与雨养旱作技术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核算与生态功能评估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标准等绿色标准体系。三是进一步规范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营模式。出台正面激励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生产行为绿色清单负向约束的生态农业生产行为红色清单,规范和提升绿色产品标识的应用。四是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培训与绿色发展教育。提升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积极培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绿色产品消费市场。
摘编自光明网
【杨建国: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杨建国认为,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一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通过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调动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制度等手段,来确保粮食安全,进而保障国家总体安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保障种粮农民收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保障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应消费升级的转变。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协调作为保障机制建立的内在要求,以绿色作为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形态,以开放助推粮食安全道路行稳致远,以共享作为惠及福祉的终极关怀。四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等规律体系的影响,要提高认识规律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增强运用规律的能力,提高工作本领,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转变工作作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保障系统的构建事关粮食问题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必须要遵循全面、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备等各个环节。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王易博:直播带货需厘清权责关系,明确责任划分】
王易博指出,直播带货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新业态,对活跃市场、促进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虚假宣传、退换货难、“专拍链接”误导等现实问题,需厘清权责关系,明确责任划分。网络直播平台要担负起严格把关责任,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构建质量监督体系,并对平台内的经营者行为给予指导与规范。商品销售方应对所售产品质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应主动自查自纠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售后服务机制,不断从消费者切身利益出发来改进和完善有关措施。网络直播者即主播,应恪守职业道德,切实履行责任与义务,不贪图眼前利益,杜绝不道德、不合法的虚假宣传。
摘编自《经济日报》
【金诗灿:以四个“明确”为宗旨,办好办优高校思政课】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金诗灿指出,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以四个“明确”始终绷紧立德树人这根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明确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六要”“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德修身、以德治学、以德施教,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明确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要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等,并全面及时地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是要明确学生特点。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知识需求变化和成长特点,提升思政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并加强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四是要明确教法革新。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创新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在学懂弄通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从教材知识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换;要提升信息化能力素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应用力度。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