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指引高校德育价值观构建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以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指引高校德育价值观构建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2-15 10: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楼俊超、余郑霁(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千百年来的文化浸润推动了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积淀,在新时代依旧发挥着道德滋养、精神指引的根基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挖掘中华民族价值共识,以其指引高校德育价值观的发展,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

  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他者互益共存、人与社会命运共体的民族价值共识,这在培植新时代高校德育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者、人与社会的和合关系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共识推动高校德育观中生态观的构建。中华民族向来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以“天人合一”为主基调的生态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儒家学派敬畏自然的理念一脉相承,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到孟子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从荀子的“山林泽梁,以时禁发”到朱子“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爱物”主张,无不体现出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思想;道家的老子以“道法自然”的核心立场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庄子描绘了“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的“至德之世”,《太平经》从“天父地母”概念出发警示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在先哲们看来,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谨守合理生态价值观,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推动构建高校德育观中的生态观,来源于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教训反思,深化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经验总结。一要强化生态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明晰生态发展史,明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明确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蓝图愿景,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形成“走钢丝”的忧患意识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前瞻意识。二要细化生态观念教育,为大学生解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双碳”目标时要做到古今中外情景结合、事理串联,为青年一代植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种子,同时引导大学生褪去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树立合理的消费观。三要深化生态道德教育,坚持以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作为道德衡量标准,推动大学生养成生态道德自觉,主动拥抱垃圾分类新时尚,日常监督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承担起保护生态的青年使命和责任。

  人与他者互益共存的价值共识推动高校德育观中义利观的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讲求道义为先,以儒家为代表的“重义轻利”思想尤为典型。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在孔子“杀身以成仁”的基础上提出“舍生而取义”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从中可以提炼出人与他者互益共存的价值共识,这种共识超越时空局限,至今仍然发挥着正向引导作用。

  推动构建高校德育观中的义利观是对当前利己主义影响下社会病态频发的有效诊疗,通过青年大学生利他主义的价值回归去影响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春风化雨以扬社会正气。一要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教育大学生从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师长开始,将孝亲敬长作为推己及人之道的原点,谨守伦理规范、培育责任意识,以身边人为“圆心”逐渐向外扩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二要宣传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雷锋精神,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准则融入校园文化,教导大学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克己而利人”,注重合作共赢。三要营造崇尚正义的文化氛围,做好校园见义勇为先进表彰与宣传,在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落实法治教育,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引导大学生涵养新时代的浩然之气,通过青年一代的一言一行让善行义举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人与社会命运共体的价值共识推动高校德育观中家国观的构建。家国情怀是凝结于中华民族血液的文化基因,强调自觉将家庭和国家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在家尽孝与为国尽忠的圆融统一。孔子重视君子之道,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大学》首次提出“修齐治平”之道;《中庸》有言“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霍去病忧国忘家,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辞去所赐第宅;苏武拄汉廷符节牧羊北海,“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阳明“致其良知”“视人犹己,视国犹家”;顾炎武以“天下兴亡”为“匹夫之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文明绵延千年至今,家国情怀犹如血缘脐带联结着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推动构建高校德育观中的家国观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方向、抓好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战略需要。一要教育大学生爱国求真,有序推进“国之大者”教育、“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等,帮助大学生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在专与行上做文章。二要引领大学生励志强国,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担当家国的身边故事、典型案例,积极深化“为国家需要做科研”的家国理念,促进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与老百姓生活幸福感、社会生产力双提升紧紧挂钩。三要助推大学生力行报国,积极引导毕业生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汗水,营造家国情怀“高浓度”、重点领域“频刷屏”的校园就业氛围,帮助更多大学生走向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急需紧缺岗位。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充分体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根源和强烈的民族价值认同,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强劲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节点上,广大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历史自信、发掘历史智慧,将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熔铸进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和行动中,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民族复兴栋梁之才。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对高校德育价值观的指引研究[19TZTSKC018]成果】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