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出家教误区 回归美好生活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走出家教误区 回归美好生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05-22 10:26

  作者:陈明

  无论时代和环境如何变迁,家庭永远是我们身心的归宿,也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起点。今年家庭教育学术年会的主题定为“家庭教育与美好生活”,与会专家围绕家庭教育的本质、家庭教育与美好生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追溯和思考,对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当前家庭教育进入法治时代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探讨和交流有着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从2015年开始,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家庭教育学术年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此次年会仍然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由中国教育报刊社提供支持。

  学好用好促进法,让法律成为美好生活助推器

  2022年对于家庭教育的发展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家庭教育法治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不少与会专家都谈到了这部法律对于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在致辞中说,随着促进法的落地实施以及近期《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发布,我们将迎来一个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家庭教育新时期,“针对家庭教育本质的探讨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指出:“促进法最重要的意义,是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国家支持家庭教育的责任和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协同育人的责任。”他从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根本任务与主要原则、主要内容与方式方法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应如何学好用好推广好这部法律。

  朱永新认为,促进法实施近5个月来,相关部门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社会对于家庭教育资源的需求和积极性也明显提升,但总体上学法、普法和用法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亟须进一步落实落地。“要加大促进法的学习力度和普及力度,提高广大父母对于促进法的知晓度;要提升促进法的执行力度,希望有越来越多涉及促进法的判例,给更多的父母和有关责任主体带来警示和约束;还要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构成全社会协同育人的网络。”

  年会还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的新书发布。新华出版社社长匡乐成认为,这本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编著、十余位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实务的专家学者共同执笔完成的书,针对促进法中全社会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帮助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了解、学习、运用这部法律,让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真正在实践层面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让家庭教育回归本质和初衷

  围绕“家庭教育与美好生活”的年会主题,与会专家对家庭教育如何回归本质、如何发挥其在育人中的独特功能及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密切关系等话题发表了精辟见解。

  谈到家庭教育的高品质发展路径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鹿永建提出高品质家庭教育的体现之一是实现自己的独特性。“浸透爱的管教,才能塑造美丽心灵”,他认为这是喧嚣之中正在沉淀的家庭教育常识之一。“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庭教育,是要维持的主流形态。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完成,家庭教育则必须通过在家庭中的关系,才能形成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国际家庭日的标志是屋檐下心连心的图案,寓意着六大理念,即家庭应该是充满温暖、接纳、关怀、包容、安全和相聚的地方。”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强调“美好生活从家开始”,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不应让孩子只学会考试而不学会生活。

  还有几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现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学术化”倾向值得警醒。他们一致认为,家庭特有的情感功能和生活教育功能无法取代,生活化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不应该让家庭成为学校的延伸、让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卢勤分享了妈妈的言传身教对自己成长的重要影响。她举了此次上海疫情防控期间一所小学的例子,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家里阳台办起家庭小农场,既培养了生存技能又体会到劳动创造的快乐,强调了让孩子懂得劳动价值的重要性。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正式列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认为,应抓住这个时机,让家庭教育走出远离生活的误区,回归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现在家庭教育的一个明显短板是,孩子做家务非常少,但家庭是生活的组织,没有生活教育就不存在真正的家庭教育”。

  “生活教育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是立德树人的需要。道德的形成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没有深厚的生活实践,立德树人的目标难以实现。”孙云晓认为,生活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只是做饭、洗衣等基础生活本领,还包括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是通过家庭教育创造美好生活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适应时代变化,让家庭教育观念和策略与时俱进

  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来调整家庭教育观念和策略,应对一系列新环境带来的考验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也是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家庭看似一个壳,没有什么变化,其实壳的内部一直在变化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吴重涵在谈到现代家庭生活的特点与教育形态时,引用了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这句话。他认为,家庭生活的内容和结构不可逆转地发生了现代性转变。

  吴重涵总结了现代家庭生活呈现的5个特点:核心化、网络化、儿童中心化、学习化、儿童生活“结构化”。“要看到当前家庭教育凸显出来的人格培养的短板,如儿童的玩耍越来越多地被缺乏自主性的‘训练’所替代,忽视了对孩子独立、有能力、有爱心的自治人格的培养,自治人格是家庭养育的黄金标准。”他还提醒父母不要把所有有意义的家庭活动都转变为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活动,“这样容易导致家庭生活的异化,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现代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也需要家长转变观念、调整策略,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雄分析了一份对出生于2000年—2006年的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00后”一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元、眼界更开阔、个性更开放和包容,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呈现出“观念分层”的新特征,同时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权威意识的淡化等。“这代青少年也表现出心理弹性较弱、自我效能感和内驱力不足、边界意识模糊等问题。还有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等重大社会事件也必然对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方式带来影响,在他们身上烙下时代印记。”

  “疫情让美好生活的外延变窄,但却让家庭教育回归初心。”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汪凌分享了疫情防控期间她的家庭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基于互相尊重的双向沟通及劳动教育等方法和途径,让孩子在面对疫情的冲击和挑战时也能感知生活的美好。

  我国的家庭教育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家庭教育在回归育人初衷、创造美好生活的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