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挖掘和发挥传统农事节气文化的重要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挖掘和发挥传统农事节气文化的重要价值

来源:人民日报2022-06-22 09:57

  作者:隋斌(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传统农事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农事节气文化的重要价值,使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传统农事节气蕴含着科学的农业知识,对于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人们按照农时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导。依照节气加工制作的农副产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品供给,而且能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赋予农副产品更高品质和更高经济价值,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如一些地方在白露时节酿酒,在清明、谷雨来临时制作明前茶、雨前茶等,有效提高了相关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了农民增收。节气文化活动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与审美情趣,蕴含着孝老爱亲、睦邻友群、崇敬先民、爱国爱乡等中华传统美德,既可以调适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节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可以为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滋养。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传统农事节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传统农事节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已有国家级节气类非遗项目约50项,省级约90项,市级约110项,还有很多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节气习俗在乡村广泛流传。值得一提的是,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了保护传承联盟,其保护和传承呈现出工作机制完善、内容形式多样、参与主体多元的特点。我国在农历秋分日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盛大节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脱贫攻坚中,一些地方推出了“节气+扶贫”模式,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不同主题的帮扶活动,不仅促进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而且助力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双丰收”。还有一些地方推动传统农事节气文化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节气文化,绘就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如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的立秋“晒秋”、浙江三门杨家村的冬至“祭冬”等,均已成为保护传承传统农事节气文化和“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美丽乡村建设的范例,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大力挖掘传统农事节气文化遗产,推动其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风文明进步。一是合理利用节气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节气文化旅游活动,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作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农业品牌,推动农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传承节气文化生态智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推出主题活动等方式,将节气时间与乡村空间融合,引导人们亲近乡村、回归自然,持续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弘扬节气文化传统,创作节气文化作品,创新节气文化表达方式,吸引和造就一批乡土文化人才;推动节气文化更多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鼓励举办节气文化体验活动,促进代际传承;采取有效措施,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更多地开辟节气文化展示场所,保护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气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四是发挥节气文化道德教化功能,将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勤于劳作、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