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快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加快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来源:学习时报2022-07-15 09:46

  作者:李舒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是国家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厚植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对国家文化数字化作出的战略部署。

  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从古今汉语到各少数民族语言,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草行楷,从龟甲兽骨、竹简绢帛、纸张到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数字化赋能文化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全民共享,还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优秀创新成果的海内外传播。

  以数字化推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

  对中华文化的全样本记录。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物、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依托数字技术,对包括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在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加工、挖掘并提供数据服务,有助于全面汇集文化数据信息,实现对我国文化资源全阶段、全地域、全形态、全内容的整合,形成对中华文化轮廓的通史性、全景式认知,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对中华文化的全样态展示。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存在于博物馆中,要让数字时代的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首先得让他们看得见、看得懂。深入推进文化数字化,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运用VR、AR、全息等数字技术,可以具象化、立体化地全样态展示中华文化瑰宝,使中华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存在。近年来,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加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样态更加鲜活和时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不断创新,陶艺、雕漆、缂丝、制瓷、竹编、刺绣、榫卯等非遗技艺借助短视频传播获得大众的广泛认知,以及线上线下体验京杭大运河,“云游”敦煌、故宫、国家博物馆,沉浸式参与三星堆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等体验式文化活动,都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中华传统生活美学和工匠精神焕发出时代价值,让静态文化成为可观、可感、可触的活态文化。

  以数字化推进中华文化全民共享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全民共享。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文化改革经验,十年磨一剑,将文化数字化从“建设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包含了文化资源、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数字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将文化数字化上升到战略层面。2022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是全面落实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8项重点任务。事实证明,只有准确把握数字时代的历史机遇,以前瞻性、战略性思维进行全局谋划,才能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方位、确保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文化发展成果。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全民共享。尽管我国已于2020年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文化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数量、质量和均衡性等方面均有待提高。《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具有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成,将大大弥合地区间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的鸿沟。这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将推动共同富裕迈向新的阶段,赋予其文化共同富裕的深层内涵。

  丰富内容供给,落实全民共享。如果文化产品的种类是单调的、内涵是贫瘠的,那么,再公平的供给也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全民共享,因此必须提升高质量文化公共品的供给能力。一方面,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鼓励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态,进一步激发数字内容产品的产能;另一方面,要为文化内容产品的流通创造条件,推动文化资源数据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使文化数据的分享交易机制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顺畅。

  以数字化拓展中华文化全球影响

  以数字化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全维度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除了有形的文化载体,中华文化还包括经过历史沉淀、淬炼下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无形的精神财富。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无形的精神财富的有形传播,这个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化过程实质上也是提炼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内核、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过程。通过对中华文化精髓的全维度阐发,对内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对外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使包括制度成果在内的中华文化在深入鲜活的阐释中增值,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生。

  以数字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文化的传承、传播离不开媒介,媒介与文化的发展相伴相随。数字化进一步增强了媒体跨越物理时空的能力,使得媒体超越了传统的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经过数字化升级,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舞台、建筑、景区等都可以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媒体,从而大幅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触达率。同时,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数字化技术还提升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效果,丰富了公众的文化消费体验,有助于培育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IP,推动中华文化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李舒)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