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07-26 09:41

  作者: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争取今年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的异常复杂困难局面,中国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国内生产总值二季度同比实现正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2.5%,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在多重因素冲击下交出一份难能可贵的年中答卷,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切实顶住经济新的下行压力

  今年二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一方面,国内新一轮疫情多发散发,国民经济循环遭遇一定的“肠梗阻”,严重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打破了正常的国际经贸秩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和能源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国内国际因素叠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有增无减。

  4月,主要经济指标深度下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其中受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长三角和东北地区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30%;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3月上升0.3个百分点;月度工业生产由增转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7.08%……然而,短期冲击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在科学精准防控疫情的同时,为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中央科学决策,果断施策,及时推出和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和保障基本民生等6方面33项措施,并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稳住经济大盘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也及时相继出台相应的稳经济政策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一揽子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区间调控举措,体现了适度靠前发力,有助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和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稳增长、促发展、防风险和惠民生等各项政策目标。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稳经济政策效应较快显现,5月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月经济企稳回升,二季度经济实现0.4%的正增长,为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写下有力一笔。

  充分展现中国经济强劲韧性

  今年以来,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发展环境日趋恶化。近日,世界银行将今年全球GDP增长率的预测值由1月的4.1%下调至2.9%,这是该机构年内第二次下调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生产需求边际改善,市场价格基本平稳,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再次印证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劲韧性,是推动全球经济走向恢复的重要力量。

  就业稳和物价稳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指标。上半年,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是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的有力佐证。就业形势好转,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其中4月为6.1%,五六月连续回落,分别为5.9%、5.5%。夏粮再获丰收,能源供应保障有力,有效对冲了输入型通胀压力,物价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7%,但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为加大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提供了有利的施策空间。

  三大需求协同拉动,支撑经济持续增长。消费市场总体继续恢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当季经济0.9个百分点。但从4月同比下降11.1%、5月份降幅收窄至6.7%、6月由降转升同比增长3.1%来看,消费市场显现出加快恢复态势。投资进一步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1%,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当季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净出口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4%,顺差同比增长57.3%,其中6月顺差同比增长95.4%。外贸成绩的超预期亮眼表现,使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当季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生产端稳步恢复,推动经济企稳回升。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其中4月份同比下降2.9%,5月增速由负转正增长0.7%,6月增长3.9%,体现了稳步恢复的进程。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展现了较强的发展韧性,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持续显现新动能引领作用。1-5月,重点领域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同比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9、2.5和0.2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民生保障有力。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快于经济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5,比上年同期缩小0.06。此外,上半年,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4.9%,增速比1月-5月份加快2.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34.5%、10.0%。这样的投资态势,既有利于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又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上半年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5月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势头放缓,6月经济企稳回升,主要指标较快反弹、由负转正,带动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为下半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也要看到,一方面,国内疫情时有反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国际局势动荡未有缓解迹象,全球通胀压力在高位徘徊,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碎片化趋势有增无减,全球经济恢复乏力。因此,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内外形势,为下半年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变数,我们必须付出更大努力稳住经济大盘。

  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更加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为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扎实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见效,并根据形势变化谋划布局增量政策工具,下大力气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优先保障稳就业稳物价目标实现,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既要精准有力,又要合理适度,兼顾当前和未来,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微观政策要落实落细,重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市场主体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从而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船行中流更奋楫,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关键。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争取今年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