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人民日报2022-09-07 09:23

  作者: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维护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对话与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增进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着眼各国人民共同尊严与福祉、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倡议,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增添了新的精神动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此,要加深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孕育的精神资源和价值追求的认知与了解,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努力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拓展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无论哪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需要不断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千百年来,中外物质文明的传播是不同国家和民族进行经济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以古丝绸之路为例,古城、绘画、服饰、家具等大量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带有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特征,见证着中国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也要看到,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包括文化遗产、文物瑰宝的展示、展览,还包括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文化交流机构的构建、文化交流活动品牌的打造等内容。面向未来,我们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扩容增质,加大交流对话力度,不断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

  创新形式。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形式、手段和路径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传播技术创造出丰富的数据储备、智能的实时分析和便捷的对话空间,能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便捷的技术条件。近年来,我国同各国一道,通过数字传播技术在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采用“科技+艺术”的呈现方式,让更多中外文明成果登上荧屏、走向世界;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我国古代书法珍藏,讲述中国古人独特的文化追求;通过“3D可翻阅”模式把中外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文明交流互鉴的诸多新形式,不断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广泛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面向未来,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主体的交往能动性,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所赋予的各种传播能力,挖掘多种文化构成要素,广泛使用多种移动终端,不断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