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09-08 09:44

  作者:孙秀玲(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和针对性。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厘清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不是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治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价值追求,是党认识和把握民族地区工作规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贡献。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要立足三个视角。一是理论视角。国内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理论研究还需细化和深化,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涉及较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关系辨析有待深入细致,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指导价值挖掘不够等;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列论述为理论基础,从学理角度,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和思想由来。二是历史视角。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通过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标识,用充分的考古资料、文献、文化遗存等,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以实物实景史事充分阐明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从而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是现实视角。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理论和工作实践,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法治、民族心理等多方面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和有效路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要阐释清楚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阐释清楚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明确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是前提和根本,差异性需要尊重、包容和保护,但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二是阐释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三是阐释清楚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四是阐释清楚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四个关系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规律,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在世界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战略主动权。

  (本文系国家民委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关系’研究”[2021GMG-006]成果)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