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修好共产党人“心学”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2022-09-19 15:57

  作者:张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加强理论武装正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层面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三个重大问题,有利于提升共产党人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提升共产党人的“心学”境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人“心学”必修课——“三个为什么”100问》一书,坚持问题导向,用严谨的逻辑、准确的材料和生动的语言,从基础理论层面对如何理解“三个为什么”重大问题进行回答。

  坚持政治意识,体现鲜明政治立场和观点。宣传和阐释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本书坚持高度的政治意识,贯穿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从政治立场、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等方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逻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必然,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实践优势,有利于提高读者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有利于广大读者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使读者进一步加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自觉与政治自觉。

  坚持整体观点,一体阐释“三个为什么”。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三者具体表现和运用于不同的领域与维度,三者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展现了强大的真理性力量。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掌握了历史主动,获得了强大理论支撑,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明确了前进方向,并不断在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共产党能”的现实表现。中国共产党正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的“道”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在当代中国呈现出来,中国共产党的“能”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在当代中国呈现出来。“中国共产党能”是“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坚实保障。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坚持和努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可能在中国大地成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可能陷入僵化封闭或者改旗易帜。

  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理论热点。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是时代进步的先导。每到时代发展的重大关头,人们总是期盼能有重大理论诞生,为人们解疑释惑,回应时代关切,指引时代进步。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时代变化日新月异,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度不断上升,人们试图向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问道求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理论问题,越来越关注理论发展,这也给广大理论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书写作的一个鲜明特征,正是坚持问题导向,以问答式的写作方式,解答理论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立足基础理论,从问题出发做好理论传播。本书选取“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哪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何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等基础性问题,客观、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回答,讲清楚问题的逻辑前提、基本概念等内容,真正让读者读懂和理解基础理论。

  立足社会热点,从问题出发做好答疑释惑。本书选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吗”“为什么说中国道路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党员干部为什么要做到‘两个维护’”等当下现实热点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着重阐释现实背后的理论根源,帮助读者树立理论思维,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