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逻辑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10-11 10:49

  作者:徐时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精辟阐释了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科学内涵,为我们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工匠精神的理论依据、文化基础、制度保障,统一于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工匠精神的理论依据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实现劳动幸福的价值旨归。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劳动过程中,人不仅达到了目的,也使自己得到了发展。工匠劳动作为人们专门从事技术性、技能型的实践活动,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生活资料,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生产资料,这种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生产劳动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底色。按照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提出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依据工匠在不同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工匠”分为手工艺工匠、机械工匠和数字工匠三种形态。新时代可谓三大“工匠形态”美美与共的时代。然而,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或者劳动形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扬工匠们敬业、专一、求精、创新的职业品质,无疑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所在。

  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以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为出发点,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将弘扬工匠精神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劳动理念,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为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厚植工匠文化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

  工匠文化是工匠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劳动成果和获得的精神力量的总和。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工匠文化。然而,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工匠的劳动成果基本上以服务皇权贵族、封建地主为主要目标。当时工匠精神传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统治阶级的赏赐与荣耀。而今天,市场经济导向下的工匠精神传承与培育,大多以经济价值为导向。但无论何时,从工匠鼻祖鲁班到新时代许许多多大国工匠,从巧夺天工的“赵州桥”到创造多项世界纪录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出自工匠之手的传世之作都是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的结果。这种对职业的使命追求、作风特质,早已转化为匠人们的理想信条、社会的价值观念、国家的精神指引。

  厚植工匠文化将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包括工匠群体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不辱使命、匠心筑梦的力量源泉。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区分时代境遇,避免让弘扬工匠精神脱离实际,着实使其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近些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杭州工匠日、苏州工匠日、工匠文化馆、工匠文化公园等营造了工匠文化的氛围环境,同时也为进一步激发工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新时代工匠们“有奔头”“有出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完善工匠制度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

  工匠制度是关于工匠培育、管理、认证等方面的制度。古代的工匠制度通常指统治者用于工匠服役的户籍制度,类似于“军户”制度。如唐代的“番匠”、宋代的“当行”、元代的“匠户”、明清时期的“轮班匠”“住坐匠”等制度。虽然古代工匠受制于封建盘剥,但他们创造了中华文明精粹的历史遗存。如今,社会生产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机器生产越来越强大、精致。但是,工匠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相反,数字时代更需要传承工匠精神以谋求高质量发展。

  如何激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像工匠一样勤劳智慧、忠于职守、守住匠心、创造辉煌,就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匠制度。另外,从企业和个人发展层面,如何让工匠制度的顶层设计更加公平、公正,以防止“躺平”“内卷”等影响生产效率的政策漏洞,还需要花大力气去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公平配置资源、疏通上升通道,从而以制度保障各行各业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并以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培育工匠摇篮是塑造大国工匠的现实需要

  当前,数据、信息、知识等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乃至竞争力的标志。放眼全球,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多年前就启动了“再工业化”政策,其目的就是想重振制造业。眼下,我们正值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过程,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数字经济的发展、智能产业的崛起,将会对传统劳动观念造成一定冲击,进而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承与践行。针对国内外发展形势需要,近些年我国先后出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事实证明,数字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更加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因为智能机器是人创造的工具性产品,人的脑力劳动在产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新时代我们需要勇于抓住新机遇、面对新挑战,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培植孕育“工匠摇篮”,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今天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不能仅限于掌握一门炉火纯青的技术,而且要有专心如一的热爱、尽心竭力的付出、物我两忘的境界。如此才能为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培植工匠摇篮、塑造大国工匠铺就实践道路。

  【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工匠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