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2年11月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二期在线上举行。本期主题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郑功成、陈锡文、邓秀新、刘喜堂、邓文凯、魏后凯、肖黎明、刘守英、何文炯、李小云、席恒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发表演讲。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作题为“当好社会参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力军”的报告。为汇聚各界共识,探求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之路,光明网对报告内容予以刊发。
作者:郑文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鲜明主题。面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转变,2022年6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提出了“一个转变、两个过渡、三个更加注重、四点工作思路、五个国内业务方向、六个国际业务”的工作调整和实践探索,推出了“百美村庄”“童伴妈妈”等代表性项目,获得了“中华慈善奖”“米兰公约奖”等荣誉。
具体而言,“一个转变”是指帮扶工作着力点要实现从“无”到“有”向“有”到“好”的转变。“两个过渡”是指从以援助型项目为主向以综合发展型项目为主的项目形式过渡、从以自执行项目为主向自执行加专业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的执行方式过渡。“三个更加注重”是指更加注重公益项目的社会效益、更加注重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更加注重受助对象内生能力建设。“四点工作思路”是指围绕总目标、注重可持续、强化示范性以及构建大平台四项项目开展原则。“五个国内业务方向”是指瞄准“三农”发展乡村振兴中的短板弱项,提出产业发展、人才发展、乡村建设、乡村社会事业和社会动员的方向。“六个海外业务”是指聚焦零饥饿、消除贫困、健康福祉、清洁饮水、体面工作、优质教育及人道救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本质特征,在慈善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更具有自己的发展内涵、要求、途径和特点:
一是党指方向,慈善主题鲜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措并举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联动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作出了全面的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慈善界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展开慈善事业,政治性、时代性、全局性强,各方响应、各负其责、各展其长。实践证明,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创新发展成果,全国有超过80%的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伟大的脱贫攻坚进程中,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业务规模也从2012年的2.1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41亿元。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创新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多年的实践也增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信心。
二是政府主导,项目形式多样。多年来,我国慈善项目类型丰富,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能够根据目标任务统筹项目资源。针对短板缺项、救助兜底、助产助销、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项目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三是全面行动,参与主体广泛。我国的慈善实践主体不仅包括党政机关和各类机构,还有各类市场主体、公民个人,城乡、区域、组织之间实现了有效协同合作和互动。例如,在脱贫攻坚慈善事业中,通过各级定点扶贫、东西多层次协作、万企兴万村和扶贫志愿者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实现先富村帮贫困村。
四是注重实效,项目实施精准有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许多慈善项目都以受益群众参与式、落地生效式的方式实施,全程公开透明,增加了捐赠、实施、受益相关各方之间的交流互信和交往互动。
五是底蕴深厚,传承与创新高度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实践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融合,也展示了现代技术手段的充分利用以及对人类慈善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