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中国明天更美好而奋斗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为中国明天更美好而奋斗

  作者:徐家林(华东政法大学法治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祖国长天丽日,神州大地春风。“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迎来了崭新的一年。”告别2022年,迎来2023年,历史再次见证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创造奇迹、奋勇前行的历程。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2023年新年贺词,深刻指出,“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号召“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今天的中国,是成就辉煌的中国,也是人民共同奋斗的中国。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实现一个又一个光荣梦想的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性胜利;我们也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大会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所有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创造的奇迹,是中国力量的充分体现,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民族和国家由个人组成,民族昌盛与国家繁荣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第三艘航母顺利下水,首架大飞机成功交付;成功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遇到的疫情、洪涝等自然灾害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全年超过120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量,使我们的发展和安全获得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人民的生活也得以持续改善。当前,我们正意气风发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过去的一年,是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一年。2022年,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与困难做不懈的斗争,直至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向来就有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越是艰苦越向前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建立起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面对十分薄弱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战胜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封锁和制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面对科学技术的落后和计划经济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努力探索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很快富了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昂首阔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世所罕见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映照千秋的成就,使中国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帆风顺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只有正视未来可能的问题和困难,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在新征程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因而需要继续发扬不怕困难、团结奋斗的精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继续创造中国奇迹,从胜利走向胜利,铸就新时代中国的更大辉煌,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勇往直前。

  “愚公移山、滴水穿石”。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需要我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不懈奋斗。他还引用苏轼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指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量变促成质变的辩证法,并意味着创造奇迹并非易事,既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要有愚公移山、矢志不渝的勇气,更要有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毅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指出,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中国共产党就要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坚持不断,挖山不止,这样就会感动“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就一定能够把这两座大山推倒、挖平。现在,革命早已成功,但革命精神、革命志气仍要坚持,这是我们继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民的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在做的伟大光荣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因此,我们要像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一样,继续发扬愚公移山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为实现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中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有着共同利益,是利益共同体,有为着共同利益和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物质和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提取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全民一条心、全国一盘棋,才能干成大事,才能实现梦想。习近平主席在贺词中指出,“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正在增多。对我们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我们除了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念信心之外,还要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善于沟通交流、善于协调利益、善于凝聚共识,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当前,发展国民经济、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还需要所有中国人民、华人华侨以及一切热爱和平、推动发展的国际人士的共同努力。

  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目标已经锚定,新的奇迹等待我们去创造。我们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知难而进、苦干实干。当今中国,前程似锦、人民豪迈,中国共产党正领导全国人民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奋斗目标。团结是力量之源,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的团结之源。不断巩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