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数字化赋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以数字化赋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作者:范玉鹏(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倩(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事关中国高等教育能否真正适应普及化阶段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以及培养个性化的需求。因此,要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树立数字化理念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整体水平也迈入世界第一方阵。伴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推进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应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以数字教育发展为切入口,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提升,为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能。一是转变知识传授模式。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创新成果向教育场景的逐渐转化,传统“师—生”主客体二元关系被“师—机—生”三元主体关系所取代,突破了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边界限制,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将围绕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通过学习者、教师和机器之间的智能交互、协同工作和对话协商,实现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教与学。二是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多样、传播迅速、辐射面广、内容丰富等优势,打破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区域之间的时空界限,增强高等教育数字化理念功能在纵横变三个维度拓展延伸,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全周期学习,特别要发挥数字技术在营造沉浸式、虚拟化、交互性教学环境方面的优势,推动个性定制化精准教育,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智能获取和个性化供给。

  培养数字化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数字技术对人才属性的赋能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大量数字化人才,以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而传统“同质化”“流水线”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唯有从工业时代的“规模化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向数字时代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才能提升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的竞争力。一是注重提升高校师生的数字素养。对于教师而言,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变革,灵活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要与时俱进地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有效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二是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胜任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应定期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帮助高校教师提升在不同教学场景中合理使用数字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最终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胜任力。三是加强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所需的人才是复合型、精通型、数据型的专业人才,需要深化数字技术领域“四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的匹配度,满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和面向未来的适应性。

  搭建数字化平台

  集合数字势能、释放数字动能的数字化平台是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和高校要致力于打造高等教育数字化平台,并不断迭代升级,形成平台发展矩阵,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使平台成为赋能高等教育教学变革的生力军。一是搭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包括数字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智慧教室等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沉浸、更具实感的学习体验。要持续建设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首的资源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符合个性化学习要求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服务。二是搭建高等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高等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对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教学、财务、就业、后勤等业务进行数字化统一管理,通过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脱敏、整合、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提供定制化、精准化分析服务,助力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三是搭建高等教育数字化应用平台。通过全息影像、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元宇宙、数字人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为学习者呈现各种真实的学习场景、创设真实自然的学习体验,帮助学习者层层递进、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数字化教育是引领未来的新教育形态。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聚焦数字化治理,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数字化赋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支持、高校自身转型规划和数字企业的研发和完善,三者缺一不可。就政府层面来看,要强化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协同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政府部门要引领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数字化体系建设,在国家法律、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评价认证、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同时,加快构建数字安全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各级政府及各部门之间存在的条块分割、数据孤岛、信息壁垒、系统兼容等问题,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和协同支撑。就高校层面来看,要制定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引导教师开展人机协同的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数字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为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奠定实践基础。就企业层面来看,要持续开发和完善数字化产品,帮助高校师生尽快掌握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引导他们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学的个性化和精准度。

  创新数字化评价体制机制

  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事关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赋权增能。一是树立创新性评价技术观。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评价应该由“结果性评价”向“数字化评价”和“人机协同评价”转变,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融入整合到高等教育评价领域,从而实现对全过程、全方位高等教育评价数据的采集,为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构建评价规范与技术标准。为了提升教学评价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需要建立管理规范、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确保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三是分层设计多元评价主体参与。从评价主体的利益诉求来看,可根据主体职责分工进行分层设计和管理主体权限赋予,使评价主体能够深度参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评价过程,确保主体评价参与权。同时,在高等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始终坚守高等教育评价的育人目的与立场,时刻警惕对可视化评价数据的过度量化,真正以数字化促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要加快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数字化引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部署研究”(2022DWT036)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