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科学战略安排引领未来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以科学战略安排引领未来

来源:经济日报2023-02-23 10:08

  作者:赵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立足长远,系统全面,展现了鲜明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实基础、发展特征等作出的战略性规划设计,为科学、动态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为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精准的时间坐标和清晰的行动指南。

  战略安排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割裂的,而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如今,我们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战略安排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信心与能力。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中国发展巨大成就所形成的时代抉择。我们已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均预期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基础和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提升;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战略安排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坚实的保障。

  战略安排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耐心与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其内在规律性,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从目标设定到实施方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均有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体现出了久久为功的耐心与定力,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研判、充分估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等安全问题增多,更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辩证看待短期与长期的压力和机遇,更加主动地防范风险,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稳健、持续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