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思享家】意识形态斗争的“来路”与“去路”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意识形态斗争的“来路”与“去路”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3-01 10:16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国际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光明网围绕“国际传播”主题,邀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进行系列访谈,深刻探讨我们国际传播面临的困局、如何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敌视我国社会制度是斗争的根源

  问:在国际舆论中,反华势力热衷于在哪些方面对我国进行攻击和不实报道,原因是什么?

  陈开和:我觉得从大的方面来讲,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攻击我们的重点就是我们国家的制度,总是在一些场合给我们的制度贴上负面标签。对于这一点,我们是据理力争、坚决反对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巴厘岛会上跟拜登见面的时候也谈到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主张求同存异,但是美国政要和主流媒体对于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立场是很清楚的,他们对我们的攻击核心就是从各个层面攻击我们的制度。

  如果从长的脉络来看,从近代以来,他们其实一直试图改变中国的制度、中国的文化。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他们就鼓吹意识形态对立,即使后来两国关系有所缓和,缓和的根本原因也是战略上的而不是他们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识形态了。尼克松来华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没建交,他就主动到中国来,意识形态放一边,这主要是战略方面的考虑。等到苏联衰落了,美国就把意识形态这一块就又逐渐地强化起来。

  国际舆论斗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西方的主流媒体对我国制度的敌视与其政府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基本价值观跟政府其实没有大的差别,不管他们在具体的议题上怎么吵,但是在这些大的议题上是比较一致的。因而,他们就会由意识形态的差异延伸开来攻击我们其他方面,然后来放大一些特例,借此攻击我们整个的国家制度。我们国家这么大,带着目的很大概率能找到一些具体的、能够引起情绪反应的个案。至于发展变化的大的积极趋势,他们则不愿多谈。

  当然如果说从具体的利益来讲,中国的发展对世界都是有好处的。我们一直主张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从不强加于人。但是,美国一些精英不这么看,他们主观判断认为两国合作给美国获得的实际好处不如中国获得的多,于是他们就要进一步打压中国,这是他们从实际利益层面的一个考虑,当然根本上来说还是他们对于我们社会制度的敌视,基于他自身的意识形态立场,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威胁。

  直面国际舆论场上的意识形态斗争

  问:近年来国际舆论斗争中的意识形态色彩愈发地浓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

  陈开和:这主要是美国方面对我们的两点误解:一个是认为我们国内的政策发生了转变。但实际上党的领导没有变、党的宗旨原则没有变,而且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治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态环境、社会风气、党内监督、官员操守、减贫共富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好的重大变化,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另一个就是他们认为我们不像过去那么低调。他们喜欢在南海、台湾问题上做文章,给我们的国际合作倡议贴上各种负面标签,而我们对外传播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所以明明我们是有理的一方反而经常陷入被动。

  问:当前形势下,我们在舆论斗争中应该强调自身的意识形态特点,还是应该运用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来跟对方打交道呢?

  陈开和:“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西方主流社会所界定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有它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但是说这就到头了,大家都只能是这种模式,这就不切实际,也过于霸道。

  我们是主张求同存异、尊重差异。举例来说,对于政治体制上的差异,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西方是多党制,我们不会经常刻意强调这之间的差异,而是愿意通过各种方式来交流。但是西方就不同,他们把这种差异性作为攻击我们不支持“普世价值”的证据。实际上,他们就是这样用一套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别人,垄断了这些人类共同价值的解释权,我们不能也跟着用他们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这就在话语权上被人牵着鼻子走了。

  我们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但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并且光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还不足以应对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的攻击,在实践上、在事实层面上要做好。除了国内的工作外,我们长久以来对亚非拉地区建设给予包括资金、专家、技术等等方面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对沿线国家经济、就业的带动作用;在地区冲突中始终坚持对话谈判解决的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积极贡献等等,都是我国践行共同人类价值的具体实践。而美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则是不断侵害他国利益,这既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包括如德法在内的欧洲国家、盟友的切身利益。行胜于言,在这种对比之下,来自美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击必然是愈显乏力。

  实事求是、具体分析是宝贵的斗争经验

  问: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抹黑和打压,我们有什么斗争经验,应该如何去做?

  陈开和:从党的发展史看,我们在不同时期都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各种抹黑和打压。早期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加恶劣,被贴上各种标签。但是最终中国共产党还是争取到国内人民群众的支持、争取到很大一部分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持,说明我们当时就有很多有效的、好的做法。党在执政之前,对外传播的队伍和渠道都比较有限。但是党邀请外国记者访问解放区,党的领导人与他们推心置腹,长谈交流,加上解放区的各种事实,打动了许多外国记者,他们发表了许多实事求是的报道,产生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经典之作。周恩来在重庆领导的国际传播工作,以多种方式与各方面记者、读者打交道,传达党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今天传播技术和环境都今非昔比,但过去的经验仍值得总结,今天也仍然可以借鉴。

  刚才前面讲了,现在美国它总体上认为与中国的价值体系、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不能兼容的,因此就要改变中国,改变不了就要搞所谓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就是多方打压中国,这个我们要看清。对于各种打压,我们当然要斗争。同时,也要具体分析。不同的阶层之间还是不太一样的,境外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反华势力,哪怕在美国,他们也有许多人,即使有意识形态立场,也还是希望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这样的群体是我们应该着力去交流沟通的,是我们需要把握和争取的对象。

  (光明网记者李彬采访整理)

  相关阅读:

  国际传播中的困境与破局

  用“新”与“心”讲好中国故事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