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价值观、乡村治理、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政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张政文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这种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得到鲜明体现。在宇宙观方面,中华文明注重从整体性角度把握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相契合。在天下观方面,兼容并包”的气魄格局、“亲仁善邻”的价值传统、“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等,鲜明体现中国人天下观的气质、气度、气派,与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在社会观方面,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承认、尊重和包容差异,在多样性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彼此依存中求同存异,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唯物辩证法的社会观相契合。在道德观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具有内在共通性、高度契合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洪昌、冯天浩:积极构建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张洪昌、冯天浩认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构建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走向。构建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应有之义。构建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要从几个方面发力。一是重塑治理理念,激发主体动能。一方面,坚持党建引领机制,密切联系群众,把广大群众组织好、凝聚好,引导群众参与基层公共议题和事务。在确保多元治理主体充分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促进多元主体功能耦合和治理效能提升。另一方面,激发多元主体动能,在数字理论与实践、法治规章等方面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群众的数字化素养,激发群众参与动力。二是优化治理工具,增强治理能力。打造数字乡村治理“软件”队伍,丰富和扩展数字乡村治理主体,要融合多方治理能力,打造具有数字化思维的“三农”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增强数字乡村治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乡村农业基础,推进新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衔接,有助于打破涉农数据失真和信息孤岛现象。三是锚定目标效能,增进人民福祉。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把握目标定位,为广大群众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是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目的。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完善全球治理】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军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深刻重组,国际秩序加速调整。面对一系列新挑战,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在复杂敏感的多维度交织的全球治理中达成共识和集体行动。在这一背景下,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共识,已经成为当下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这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指明了努力与前进的方向,也有利于推动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立在平等、开放、合作基础上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新机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地区等层面在共同发展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使每个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兼顾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理关切,能够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现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方略。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佳煊:走好优秀青年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刘佳煊认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形势,探索培养路径,抢抓青年人才培养战略先机,为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贡献力量。从宏观层面看,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是在当前世界发展态势中赢得主动的战略举措。青年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识速度快,正确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科研素养往往产生于这个时期。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变得更加刻不容缓。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关键在于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坚持“四个面向”,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本硕博衔接培养,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从具体措施看,要注重软实力的培养,以增强中国国际感召力为方向,研究国际传播规律,充分融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引导青年人才掌握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增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国际合作中学习借鉴世界智慧。要用识才爱才敬才的责任担当保障青年人才茁壮成长,要充分发挥人民教育家、老一辈科学家等模范群体的榜样引领作用,要协调政府、社会、高校等方面的资源,回应好青年人才在住房、医疗、科研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关切,要坚持宽严相济,一方面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人才科学评判;另一方面对于处在成果产出周期长、量化考核相对不易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要保持耐心和信心,为“冷板凳”送去“暖身贴”。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