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才培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体系布局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姚凯:为制造强国培养更加匹配的人才】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姚凯指出,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步从中低端走向高端,高端制造业中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人才缺口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通过升级调整职业教育方向,拓宽和延展相关“新蓝领”技能,畅通数字化、智能化人才成长通道,加强“新蓝领”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其次需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专业与市场的匹配度,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中探索实施“白领”+“蓝领”+“金领”融合的“紫领人才”培养方案。再者需要院校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持续教育服务支持,建立定制化、精细化、专业化的人才全周期培养模式,探索多维度的企业认证作为学生考核依据,提升学生评价的市场化水平和企业认可度。同时,要畅通制造业人才发展通道,完善“实验+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共同参与在校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实际的业务操作和学习互动消除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壁垒,打通人才和企业之间的通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吴善超:以切实举措系统谋划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善超指出,当前将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聚焦于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兼具战略必争、体系必备、发展必需、安全必要,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从实践层面来看,一是要着眼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新型举国体制系统谋划,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潜能,激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二是要以改革开放精神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的关系以及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的科学统筹;三是要聚焦创新攻坚推动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实施;四是要统筹“四个面向”的全面布局、基础与前沿布局以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生态建设布局;五是要突出系统组织,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主体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的战斗力系统,织密关键核心技术的体系化协同网络;六是要从战略层面着眼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联动,从资源层面统筹项目、基地(平台、设施)、人才一体化配置,从产业层面着力推进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领域层面促进多学科交叉,科学、技术、工程融合,突出跨界集成。
摘编自《学习时报》
【刘元春:从战略高度和中长期视角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从战略角度,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核心位置。对于供给端对需求的敏感性、供给端在创新效率提升的作用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能过度回归到短期分析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效率革命、动力革命作为抓手,是现代化实现的关键,也是民族崛起的关键。同时,供给端的调整,一定要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的轨道上进行。从动态平衡角度,要以中长期视角分析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作用。当前的消费不足与正常周期调整状况下的需求不足不同,扩消费与扩投资也有很大区别。在中国这样一个赶超型社会,一个安全网还没有构建齐备的社会,无条件地谈消费扩张,简单地把疫情时期的消费修复与周期性变化的逆周期调整,与长期结构性改革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等同起来,可能会导致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必须从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动态平衡上区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作用。
摘编自《北京日报》
【丁明磊:适应新形势加强基础研究体系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丁明磊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范畴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基础研究活动呈现出数据驱动、愈加依赖巨大投入和大型科学装置平台的趋势,科研组织模式多元化、开放性、体系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伴随着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基础研究的需求导向日益凸显,对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更加深远,战略意义更加重大。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入落实党中央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遵循科学规律,突出人才为本,加强基础研究的体系设计,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产出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基础性问题。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