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战略及策略、乡村振兴、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学习型大国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杨玉成:正确把握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关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杨玉成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必须以正确的战略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在正确战略指引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抓落实、促发展。一方面,策略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策略服从于战略、服务于战略,是落实战略的手段和方法,战略目标正是通过策略一步一步实现的。我们党坚持以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正确的战略,在各领域各方面制定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在不断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准确把握战略全局中确保各项事业行稳致远。另一方面,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战略坚定是成事之基。保持战略的坚定性,是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关系、推动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需要保持战略的坚定性,始终紧盯战略目标,不折腾,不反复,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向着既定战略方向稳步前进。同时也要认识到,战略推进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甚至会遭遇波折。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需要在保持战略坚定性的同时增强策略的灵活性,做到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因时因势而动,通过不断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确保策略紧密对接战略、有力支撑战略。
摘编自《人民日报》
【高帆:实现乡村振兴需跳出“就农村谈农村”思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帆认为,只有实现乡村振兴范围的“全覆盖”,才能完整回应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也才能达成乡村振兴承载的系统功能。从“全覆盖”特征出发,我国各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规避两种倾向: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侧重于将资源或政策向个别农村倾斜,通过打造“盆景”来推进乡村振兴;二是“等量齐观、平均用力”,即将单一的发展方式套用所有农村,或将资源在域内农村进行简单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跳出“就农村谈农村”的思维,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挖掘和释放城乡共同发展的潜能,通过农村的功能扩展、优势发挥、价值增强来实现现代化。在操作层面,需强调农业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独特功能,立足于推动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活农村产业蕴含的生态、文化功能和要素再配置潜力,为居民提供具有复合特征的服务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农村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依靠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引导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利用市场力量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将异地城市化和本地城镇化结合起来,推动县域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和人地关系的改善功能,为农村居民的城市化流转和本地化发展提供更多选项,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农村对城镇的支撑服务功能。
摘编自《光明日报》
【裴广一: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裴广一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时代新征程,如何通过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是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本质上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从产业生态化角度来说,应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倡导绿色种植和绿色生态养殖,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大力改造传统乡村加工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生态产业园,发展休闲农业;以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步伐。从生态产业化角度来说,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生态资源,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培育新兴绿色能源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休闲渔业;延伸生态产业链,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总之,要通过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
摘编自《经济日报》
【田鹏颖: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鹏颖表示,人民的利益最终必然落实到具体的、现实的个人或群体中。任何建立在否认或忽视“现实的个人”利益差异上的人民整体利益终将是一种抽象和虚幻。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关键在于承认和尊重“现实的个人”的利益诉求及其基础上的协商与整合,从而保障人民民主实践的广泛性、真实性、有效性,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变成现实。首先,必须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运行中。必须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现实的国家治理活动中,保证党的大政方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后,必须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的丰富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新华日报》
【钟柏昌:多措并举促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数字化转型】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表示,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大国建设,正成为新时代的普遍共识。为此,需要推动教育和学习型大国的双重数字化转型,以及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双向赋能,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学习型大国的数字化转型旨在促进全社会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形成一个泛在而便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宏观调控层面,学习型大国建设能够统筹协调数字战略与体系规划、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机制等,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保障;在资源供给层面,学习型大国建设能够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部署,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层面,学习型大国建设有助于打造一支能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的师资、管理、技术、服务队伍,落实以数字能力为核心的未来新型人才培养。因此,学习型大国建设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动力。基于此,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该建立开放多元的数字资源共享机制,协同培育创新人才;各类科技、文化场馆也要探索开发适用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场馆资源,促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数字化转型。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